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赋能已然成为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使得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人治”到“数治”的理念转变、全过程链式智慧监管以及数据集成下的精细化管理的革命性变革。由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数字空间下的乡村环境治理主体互动时空的突破、科学决策下的乡村环境治理效能的提升以及权责对等下的乡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运作机理。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中的数字陷阱、数字依赖等问题,要求政府需与时俱进地优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及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和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监督深入乡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在乡村大力开创和发展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审计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逐步探索出我国乡村审计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4.
秦俊丽  林岚 《经济问题》2023,(6):113-119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而乡村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山西省3市736个有效样本的实证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居民乡村旅游意愿,重点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在乡村旅游意愿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人口统计特征和居民乡村旅游意愿存在变量关系,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意愿的差异上。研究结果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开宇 《生产力研究》2005,(6):107-108,169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对乡村、乡村性的认识的分歧有关。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对乡村、乡村性概念的认识,提出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空间、资源与产品特征,并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供需空间、生态容量、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如今“半熟人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乡村治理主体中的三个方面——村干部、混混和宗族组织进行了文献梳理,以此考察在“半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治理脉络.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乡村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以致支撑乡村治理的内生性资源匮乏,农民处于松散状态,组织化水平低,“乡政村治”遂演变为“乡政浮,村治虚”。新发展阶段,只有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夯实物质基础、重塑基层组织,并有效弥合“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间长期存在的实践隔层,进而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现有研究未能有效地消除无关干扰变量的影响,导致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旅游效应研究的结果大相径庭。文章运用资本资产框架构建乡村旅游净效应评估理论模型,并在借助准自然实验“时间差异”进行“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的基础上,准确地剥离出旅游路径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净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是一条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其净效应为3.23%;是否发展旅游乡村之间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但未发展旅游的乡村却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受到重创;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收入漏损”和“劳动力报酬低廉”等问题。文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优化策略:突破乡村旅游路径依赖的限制,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跳出乡村旅游“收入陷阱”,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优化乡村生态宜居空间;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品牌,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乡村治理有效格局。  相似文献   

10.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走乡村内生式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新乡贤”力量的应有之义。以浙江省义乌市H村为例,探究“新乡贤”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乡贤”在“内生动力支持”下,通过“公共身份嵌入”推进乡村“规则制度营建”,发挥其在自组织实践中的“能人”作用,从而促进乡村内生式发展。具体而言,“新乡贤”能够以“公共身份”引领、突出能力与资源投入表率实现内外部资源动员;能够以正式制度设计与非正式制度合理应用促进社会参与;能够以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与公共事业发展增强村民本土认同。“新乡贤”群体在乡村内生式发展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活力与潜力,既助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又不使乡村失去“底色”,这一现象值得更多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