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立楗 《理论观察》2012,(6):112-113
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文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文化霸权、新殖民主义等问题,相继出现"文化帝国主义"、"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和后殖民文化批判等理论。这些理论都重视和强调文化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美国运用冷战期间留下来的遏制政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推行文化霸权政策和"文化外交",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保护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文化政策。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第一批看到文化对国家政权重要作用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冷战期间兴起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冷战结束后,这种政治思潮仍对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发挥着深远广泛的影响。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回溯到18世纪末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想,其发展历程深受美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新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以美国民主与价值观为核心,全面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并且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外交理念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重构美国主导下的"新世界秩序",以捍卫和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促进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新保守主义极力主张美国积极干预国际事务的对外政策,以确保其全球霸权与领导地位,尤其要肩负起西方自由世界领袖的重任。当前,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外交理念是美国对外输出民主,实行单边主义,加强意识形态攻势,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思想基础,其对当前美国外交影响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文化霸权政策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对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处理争端方式领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论及美国对外的文化战略,除了其自身的民族特性,还应关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全面对抗,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不仅让美国赢得了胜利,而且对其日后的对外文化战略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宣布重建"哈里发"以来,"伊斯兰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现代民族国家体系造成强烈的冲击。仅从反恐的角度研究"伊斯兰国"的冲击是不够的,"伊斯兰国"深层次的威胁在于它从意识形态和实践层面将"哈里发"理念系统化和实践化。通过回归过去——以暴力塑造现实、幢憬末日决战及建立"哈里发全球帝国"的宏大叙事结构,"伊斯兰国"建构了相对完备的意识形态体系。这一意识形态对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否定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武力控制领土并建立"政权"来重建神权帝国,否定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否认主权来源的世俗性和平等性,以实施真主主权为名创建神权政治统治;以反对殖民遗产为口号否定现有国家边界,鼓动"哈里发帝国"的扩张,挑战国家领土完整;通过各种手段将自身针对平民的暴力"合法化",不断以残暴行为挑战国际和平准则及人类文明底线。应对"伊斯兰国"的威胁有赖于有效的国际反恐合作,但如何真正遏止其意识形态的长期挑战,国际社会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外交两难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拉克问题上,由于俄罗斯面临的外交两难处境,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十分务实的外交策略,从战前坚持的反对美对伊动武立场,后转变为不希望看到美国在伊失败,俄外交立场发生了180度转弯。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受俄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战略方针的影响。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俄罗斯同样将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对策,为谋取对己有利的方案而纵横捭阖,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激烈的军事对抗结束,世界大战的威胁减小。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正在调整,区域化利益意识增强,多极化国际新格局正在形成。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修正军队建设方向。从美、俄、英、法、德、日、印、越、以等9个国家情况看,军队建设出现七大趋向。一、战争形势的变化为军队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两极体制解体后,世界大战的危险大大减少,但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激化,资源争夺加剧,导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这就促使一些国家纷纷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认为冷战后"全世界关键地区的稳定所面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主要的军事担忧"和"军事计划的核心",并制定了同时打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的计划。俄罗斯提出"全方位机动防御"战略,认为。今后10—15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的对华"微开门"政策是美国对华尝试缓和外交的一次勇敢探索,肯尼迪的这一尝试为之后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改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冷战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和这一外交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的深刻影响之下,肯尼迪政府的这一勇敢尝试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门宦制度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而成的具有本土色彩的特殊宗教组织形式,从教义、教法上来看,它源自于苏菲主义学派。他们认为在个人与真主之间有"中介人",并尊奉门宦创始人为道祖,作为崇拜的对象,后继者称为老人家或者太爷,为信徒修行的导师。门宦制度的产生与伊斯兰教教派的分化以及苏菲学派学理在中国的传播是分不开的,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封建社会阶级性和政治性等特征。明清时期伴随着农业传统经济的发展,经堂教育的盛行、穆斯林民族社会阶层分化促使门宦制度的建立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法文化作为伊斯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目前,伊斯兰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着穆斯林的生活。有些国家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以教法治国。宁夏作为中国回族最集中的地方,伊斯兰法对该地区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出这种影响及其对构建和谐宁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103-121,158,15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恰值"9·11"事件发生11周年之际,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随后西亚、北非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反美示威,阿拉伯世界内的亲美政权陷入内外交困之中。表面看,美国人制作的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引发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狂潮。实际上,美国的阿拉伯世界政策是激化当前西亚、北非乱局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西亚、北非地区10年反恐的背景下,美国决策者形成一个比较固执的理念:一劳永逸地消除恐怖分子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的终极途径,是在中东以强力方式建立所谓"西式民主"。这种单向性的外交思维导致美国无法认同中东地区所存在的文化与政治实践的多元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法文化作为伊斯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目前,伊斯兰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着穆斯林的生活.有些国家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以教法治国.宁夏作为中国回族最集中的地方,伊斯兰法对该地区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出这种影响及其对构建和谐宁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芦世玲 《新西部(上)》2009,(7):136-136,135
传播学视野下的好莱坞电影在为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同时,也是美国进行全球意识形态宣传,实现其帝国梦想的有力工具.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认识到电影当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支配和"文化殖民"、"文化霸权"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海啸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次贷危机是因美国政府的不负责任而引发的,而次贷危机的损失却是全世界的.华尔街绑架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绑架了全世界.由此而产生的金融海啸殃及了全世界,让全球为其买单;而美国则胜利大逃亡,成功转嫁危机,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国的金融霸权和美元霸权所造成的.1985年的广场协议以后,是美国一手导演了日本的泡沫经济直至崩溃.[1]而此次的转嫁危机不知道又会把哪些国家拖入泥潭.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权外交"的出台和发展绝非偶然,它是人权由其作为国内阶级统治工具的职能在美国对外侵略及霸权政策上的延伸,也是美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产物。本文在揭示了美国人权外交思想实质之后,分析了奥巴马时期美国人权外交对华政策及其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萨达姆之后:美国中东霸权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以美国中东霸权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为线索 ,前瞻伊拉克战争对中东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影响 :在安全层面 ,美国将面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势力反弹的挑战 ;在推进中东民主化方面 ,美国将面临西方与阿拉伯伊斯兰政治传统在民主理念上的矛盾 ,同时在现实领域中也面临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借民主化崛起的压力以及如何处置盟友君主专制制度的困境 ;在文化方面 ,“9·11”事件后在美国媒体推波助澜下日趋彰显的“文明冲突”的阴影将更加迫近 ;在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方面 ,对于中东国家中的盟友与半盟友国家 ,如何避免“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 ,而使双方关系得以修复和巩固 ;对于“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 ,美国是否有决心和能力义无反顾地依次进行整治 ,都对美国的中东霸权战略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