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在梯度转移中调整产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不合理自80年代初就引起经济学界、实业界和政府的重视,政府也多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但实际收效不明显。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从自身的近期利益出发,难以看到结构问题的严重性,致使我国目前各地区重复建设难以遏制,产业结构老化、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偏低、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供大于  相似文献   

2.
需求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取决于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取决于收入水平。区域间相近的收入水平导致各区域内的需求结构具有相似性,这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提供了可能,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限制了区域外的需求和供给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迫使区域内需求结构被动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也只能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偷生。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文章运用三种方法测算了云南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从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方向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云南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并提出了云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其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基于地处边疆且民族众多等因素的考量,本论文将研究范畴界定为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五省区,视之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一种典型类别.基于此,对西部民族五省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西部民族五省区文化旅游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王韶华  张伟 《技术经济》2019,38(9):113-120
基于2011—2016年京津冀13个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京津冀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市域能源强度的局部空间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且不稳定,使得京津冀能源强度在整体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要素、产业、制度等三个层面提炼能源强度的供给侧因素,并构建了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产权安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投资、政府调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的发展正外部性,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利用好该正外部性是促进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区域间经济联系促成共同富裕;二是通过加快完善区域间要素流通体系促成共同富裕;三是通过优化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促成共同富裕。区域间利益脱钩是制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增长的主要障碍,如先发达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发挥不充分、区域间的政府合作与竞争因素、区域间发展要素不均等、后发地区发展赶超陷阱等。为此,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合作竞争、产业融合及支撑要素集约化,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统筹机制,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研究西北五省居民家庭的消费差异,从微观层面对居民家庭的消费状况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目前制约居民消费的一些因素,并期望给出合理可靠的措施优化西北五省居民家庭的消费差异,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最后提出一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凤麟  梁杰 《当代经济》2007,(18):96-97
近年来,广西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实现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徐强 《经济》2014,(10)
正近年来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压力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倒逼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严峻也被提到国家层面。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除了加强行政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破除体制壁垒之外,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和实质问题在于三地产业间梯度转移,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环境效率是政府层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空间结构变迁、产业内部结构异质化三个层面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环境效率的内在机制,进而从技术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和异质化结构三个角度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绿色路径设计。应通过逐步推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渐进式推动产业空间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突破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效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集中系数、离差系数指标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三个角度来分析,可知华北五省(区)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在经济差异性的前提下,为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华北五省(区)市应不断加强对话,提升整体协作水平,完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转移形成良好的经济梯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1997-2009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利用控制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率等因素,对中国30个省市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而地方政府保障性支出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内部保障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地方政府对收入不平等的调节作用,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hich considers both energy input and CO2 emissions, develops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to account for the 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2000–2013. The proposed models decompos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to five components: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 eff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 the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effect, the management effect, and the production factors effec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the production factors effect increased from approximately 70% in 2001 to nearly 99% in 2010, indicating that economic growth in Mainland China relied heavily on factor accumulation, which was not sustainable. Fortunately, this situation has gradually improved since 2011 becaus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in Mainland China remains relatively low because of an ineffici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efficiency.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room for further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to realize furthe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e causes of total-factor production ineffici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 show a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ce, the focuses for the Chinese provin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Chinese provinces to realize furthe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历史纵向分析和地区层面的横向比较,发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改进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国内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应提高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强度;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既要考虑一般性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特殊影响因素,促进地区经济、能源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杰 《经济地理》2012,32(6):103-1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市经济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其内部仍有欠发达地区。促进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山东省菏泽市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菏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提出今后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态势,以期为菏泽市及与其相似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张梦 《财经研究》2016,(6):133-144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各区域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力量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价值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区域低碳竞争力模型,以此探讨导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差异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检验,重点考察了两种不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的绩效差异。研究表明:(1)区域低碳竞争力可分解为传统要素禀赋效应、政府治理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内部结构效应,其中,政府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而传统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资本投入规模、人力资本及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形成的动态互动关系。(2)由于政府的环保投资支持政策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因此基于行政监管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在控制生产性排放污染和提高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绩效要略优于基于政府环保投资支持的环境治理模式。(3)政府环境治理在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总体绩效要弱于传统要素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既加大投资治污力度,又加强环境管制”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引导绿色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实施13年来,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引导发展,需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作整体评估和检验。基于1999-2013年我国2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从长期影响角度评估中部崛起政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以地区技术复杂度度量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式财政分权模式下政府财政行为波动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波动对地区产业升级会起到负面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性政府财政政策、突破路径依赖是实现政策效果的中介变量;政策着力点主要在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上;由于地区异质性的存在,部分省份产业升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制定新一轮崛起战略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2018年中国(内地)28个省级行政区域高技术产业数据,从组态视角出发,借助fsQCA3.0软件,分析产业环境、外部资金支持、区域经济水平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共同作用机理,获得实现高研发与高成果转化效率充分条件的多个等效路径。结果发现,实现高研发效率有4条路径,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外部资金支持与区域经济水平互为替代,当区域经济水平较低时,高水平政府扶持或外商投资能够实现高研发效率。实现高成果转化效率也有4条路径,其中良好的产业环境或优渥的经济基础是关键要素,区域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与外部资金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结论有助于解释以往研究结论差异,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为例,研究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演化特点。用熵值法分析1994—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不同地域尺度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得出云南省区域系统整体处于环境制约型,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州其主要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区域发展总体遵循从经济制约型向资源、环境制约型转变,通过时、空角度分析发现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系统协调度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应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剖析了云南省区域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呈现西弱东强的格局,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加速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国工业经济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结合制度安排设计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并经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以实现地区工业企业的跨越发展。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四川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实例,在进行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样本企业的观测点的量化测度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西部省域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五个核心因素和八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深化以创新为目标的制度改革”等七类二十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