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惠特曼的诗歌曾因形式与内容上的反传统而受到抨击,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他的诗歌已经得到普遍的接受。文章从“流动着的生命活力”、“富含文化信息的原始意象”、“心灵与肉体的统一性”和“诗人——美的化身”这四个方面探索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自由诗体在某种程度上已称得上是美国性和现代性的形式特征。本文拟阐述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两方面,威廉斯如何承继惠特曼的自由诗体,并加以创新,使之更贴近人民大众,同时亦更为贴合现时发展中的美国。  相似文献   

3.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创始人之一,是继惠特曼之后一位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和题材等方面强调美国本土风格,写美国题材,处处体现其民主精神。威廉斯还冲破传统诗歌体系,大胆一改传统诗歌繁杂沉重的内部结构,用口语和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以及松散的短句,使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皆入笔下,使其得以自然记录。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寡妇春怨》的分析,评析其作品中文学与美术绘画相结合的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理论与实践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及其与诗歌翻译审美的关联性,提出了以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统领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艾青诗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诗的“意境美:景语与情语的黏合”、“形象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互补”、“散文美:从有韵到无韵的超越”等方面,结合艾青的诗歌经典文本,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艾青诗歌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坛的“皇家三李,”以高唱“大风歌”引领一代诗歌精神,将汉高祖、魏武帝式的文治武功作为贯穿他们诗歌的理想境界;将质朴高洁、豪壮英武的风格当成诗歌法式,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与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认知诗学的重要概念——图形/背景理论,重新解读惠特曼经典作品《我自己的歌》,探讨诗歌中体现的图形/背景的多层次关系,分析了图形/背景的以下特点:图形/背景的认知特征、图形/背景的意象图式和图形/背景的前景化。由此发现:"自我"这个意象成为文本中的图形,与"宇宙"这个广阔的背景形成了既和谐又丰富的多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用学研究者指出,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没有本质差异。诗歌是精炼的文学艺术,其材料是语言。因此,诗歌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方式,是施事言语行为。但是诗歌又有其区别于自然语言的独特模式,它是作者以文本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交流,因此,诗歌不仅可以“以音示意”,还可以“以形示意”,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诗人在编排诗歌时总是运用其在视觉和听觉上的象似性来表达其言外之力。本文将运用LP研究方法中的“内观法”,通过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分法来分析诗歌语篇的象似性.借以丰富象似度高的诗歌的欣赏、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江湜论述其诗歌主张的诗作主要有两篇,虽然不多,然而结合他的诗歌创作,亦可以了解其诗歌理论主张——“主情说”的诗歌本体论,“真、创新、从俗”的诗歌创作方法以及“妙悟说”的诗歌发生学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诗歌理论付诸实践.除了受到传统诗歌理论和同时代诗人诗歌理论的影响之外,江湜的诗歌理论还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从诗歌理论史的角度上看,江湜的诗歌理论与其同时代诗人的理论主张交相辉映,共同促进近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爬梳钩沉,发现宋代女性诗歌有民生诗、丧乱诗、讽谏诗、咏史咏物诗、游仙访道诗等十种之多,说明宋代女性情感已经从“男人与女人”拓展到了“女人与社会”,相应的其诗歌也由内到外的从“身边文学”而变为“社会文学”。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体裁。然而随着新诗的出现和不断演进,诗歌发展到当代,却并没有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日臻成熟,而是逐渐走向边缘化、陌生化。这里,本文主要从当代诗歌“懂与不懂”及诗歌到底是以诗人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两个方面,对当代诗歌的处境及其解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是否“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值得思索,甚至对答案本身的追索可能会给诗歌理论带来一定的启发。针对蒋寅先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一文,笔者也就王维诗歌主要特征的“诗中有画”这一共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不仅是一个有治国安邦之志、出将入相之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横架赋诗,皆成乐章”o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保存下来的虽只有ZO多首,但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梗概多气”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们论及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时,往往笼统地以“悲凉慷慨”、“梗概多气”加以概括。其实,曹操特殊的经历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本文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化世伤时悲论沉郁曹操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有“汉末实录,真诗史也”o…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中神韵是根本,形美也必不可少,形神兼备才是正道。同时,针对“形似派”死板僵化地移植“形”以求对原文的所谓“忠实”,本文拟从诗歌的韵律和谴词造句两方面来寻找达到诗歌形美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的提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韵味”成为诗歌重要的审美创作追求和审美鉴赏批评的标准是在唐宋代,这与禅宗在当时的盛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对此关系一论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涵盖了语义与交际两种翻译方式,两种翻译有着本质区别,语义翻译注重表达“原文内容”,而交际翻译的重心则偏向于译文的“效果”。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十分简练,并且神形兼备,寄托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有着较高的英译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诗歌本质内涵,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在对我国古代诗歌英译时,既要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特征,也要注重对诗歌中人际称谓、度量衡以及时间等文化的把握。从称谓文化、度量衡、时间三个方面提出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我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诗歌意象的特性等。文章主要分析了鉴赏诗歌意象的具体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新诗“泰斗”艾青诗歌意象的营造和结构艺术。艾青诗歌营造了描述性、比喻性、通感性、象征性等意象;其意象组合有平行式、叠映式、辐射式等形式;艾青在其诗歌其中实现了意象转换;正因如此.艾青诗歌构筑成一个有机的意象艺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