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距现201突7年收尾仅有1个月,东方红系列基金表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指导意见》在规范市场、利好公募基金的同时,彻底宣判了分级基金的"死刑",未来该类基金将迎来清盘或转型,建议投资者赎回.今年以来各大指数表现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套利。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建立了大资管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等文件的出台为资管业务戴上了"紧箍咒".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自此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券商资管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券商资管若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资管业务转型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4.
新动态     
<正>我国资管行业迎来统一监管标准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近日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点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这是我国资管行业首次迎来统一的监管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甘肃省资管业务发展实际,从业务结构调整、融资结构变动、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资管新规对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提出加大资管业务知识宣传、加强机构性存款监管、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参与市场资金配置、提升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出台,就是为了规范资管业务,打破刚性兑付,消除金融风险隐患,形成资产管理行业统一标准,让资管行业回归主动管理的发展方向.资管新规出台后,曾设置了两年的过渡期,而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过渡期又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过渡期延长到2022年...  相似文献   

7.
作为投资者,在理财的时候,肯定是想保本、收益高、风险小,但资管新规落地后,许多资管产品不再保本,故对安全比较看重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五一前夕,资管新规落地。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意见》较征求意见稿略作修订,过渡期由原来的2019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底,以确保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有一年多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31%,为近两年最低值。银行理财收益率缘何会创新低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监管文件接连出台,2018年又被业内称为"资管元年"。有业内专家表示,资管业务转型对银行相关业  相似文献   

9.
朱芳草  王剑 《银行家》2022,(1):100-102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面临告别传统理财业务甚至退出理财业务的抉择.根据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其退出理财业务之后可供选择的转型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给资产管理业带来不小的冲击,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的延期,则为资管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在监管政策、客户需求、金融科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资管行业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几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从政策上强化了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了统一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而信托行业在业务开展中长期扮演着"影子银行"的角色,资管新规的出台无疑对该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在强监管环境下,信托行业也需积极配合资管新规相关规定,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推进业务转型。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17日,备受市场关注的"大资管"管理办法面世。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推动大资管行业回归"代客理财"本源,明确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以减少资管业务中影子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2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统一框架之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规则逐渐清晰。商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影响,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组织对辖区开办资管业务的8家(4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了调研。  相似文献   

15.
资产管理业务横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机构,因此相应的监管标准、监管机构也各不相同,导致资管业务链路中存在监管套利空间,相关监管部门也存在难覆盖、难查核、难追溯的问题。2017年11月17日,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范畅 《河北金融》2020,(2):21-23,31
为了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督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为了确保金融机构能够顺畅调整资管业务,资管新规合理设置了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允许银行续发老产品逐步收回原来的资管业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过渡期内存量业务的清理压力。但是,过渡期的背后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给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必要开展专项调研,提出发展与转型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普益标准 《理财》2022,(3):36-37
2018年4月27日,国家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渡期至2021年年底. 这意味着,2022年1月1日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落下帷幕的时间,也是资管新规正式的开始.与过渡期相比,资管新规真正落地之后有哪些变化?这对投资者和银行理财机构来说,又将...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以来,监管层针对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呈现明显的从严监管趋势.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成为覆盖全面的纲领性原则性文件,大资管格局将得到重塑.论文描述我国券商资管市场格局,分析资管新规对中小券商资管业务的影响,指出其面临的传统业务受阻、客户需求偏差、营销渠道狭窄等方面的存在问题,提出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拓展三方代销渠道、创新产品设计服务等具体措施,力求拓展从严监管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涂敏 《中国外汇》2020,(2):86-87
2019年市场回顾配套资管新规出台细化政策2019年,银行理财行业经历了较大的变革。监管发文主要围绕资管新规(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合规运营为主旨,对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的监管细则进行补充和细化。资产端方面,《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对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认定条件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界定了标准化债权的认定标准和范围。负债端方面,《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细化结构性存款业务.  相似文献   

20.
自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影子银行无序扩张得到有效治理,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年底结束,资管业要把握新机遇,顺应居民财富配置需求,通过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本期中,本刊组织专题,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支持资管行业深度参与银行间市场、资管产品创新、普惠资管投资策略、科技赋能资管等角度作深入探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