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布局的视角出发,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布局的实证研究成果,归纳出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区位布局实证研究得出的两种典型观点。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由;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投资政策具有局限性,制约了对跨国公司“外溢”技术的吸收。应制定和完善鼓励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相关政策体系,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投资的技术扩散,以消除技术溢出中的制约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中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张红燕 《商业科技》2011,(21):88-89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而R&D人员是开展R&D活动的基础,也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分析我国R&D人员状况(包括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结构等)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对华的R&D直接投资逐年增多,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全球R&D基地之一,跨国公司在华依靠技术优势对市场的垄断日趋明显。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在R&D资金有限、整体技术实力不强、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失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跨国公司R&D挑战成为企业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敏 《商业时代》2007,(16):35-3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本文首先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进行了概述:在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动因基础上,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的R&D概况和对我国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应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三阶段博弈模型,揭示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上游企业R&D投资的利益机制,阐明了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投资上游企业R&D将是双赢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莹莹  赵银德 《商业时代》2007,(20):35-35,82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R&D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我国相关单位应深刻认识到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对策,以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物期权与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竞争对手抢先投资威胁时,企业的最优R&D投资时机。研究表明,竞争促使企业提前进行R&D投资,从而消减了企业R&D投资等待期权的价值。同时发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程度越高,投资成本越高,企业越晚投资。而抢先投资的先动优势越大,企业越早投资。  相似文献   

9.
彭凯 《江苏商论》2014,(2):36-38,43
在研究跨国公司投资溢出效益方面.不少研究者较少考虑到R&D投资本身的特殊性。本文在对跨国公司在华R&D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R&D投资的特征对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后基于对实证结果和R&D投资特征的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上海市的R&D投入情况与国际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的R&D投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的R&D投入强度的增长趋势和国际R&D强度的增长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但投入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对如何提高上海市的R&D投入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对外R&D投资的力度,出现了R&D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部分跨国公司根据其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判断、对中国研发环境的分析以及当地研发策略的综合考虑,开始不断在华建立R&D机构,逐步实现在华R&D的本土化。我国应增强国内研发创新实力,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外资在华研发投资的规模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周青  毛崇峰 《商业研究》2006,(22):93-96
R&D网络是企业研发组织形式的必然趋势,通过R&D网络化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研发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提高R&D网络组织的效率就需要一套柔性的管理机制,因此分析了R&D网络组织管理的基本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新技术企业R&D网络组织的柔性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罗佳  吴林海 《商业时代》2006,(16):32-33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环境不断宽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研发)投资的特征开始逐渐凸现。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从投资主体、投资区位、投资行业和投资方式四个维度,对跨国公司在华R&D战略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的需求特点,对R&D人员激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R&D人员不能实施单一的激励措施,要实行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白友文 《浙商》2009,(7):53-54
科研投入占销售的百分比(以下简称R&D投入比重),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意志强度。 30家创新型企业平均R&D投入比重为6.63% 从30家创新型企业2008年R&D投入比重数据来看,均在3%以上。最高的是宁波博威集团,2008年科研投入占销售额比重高达28%。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R&D项目投资是R&D项目决策的关键。应用期权定价理论分析R&D投资项目,建立了求解其内含投资机会价值的数学模型,重点考虑了项目未来价值不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即对数正态分布)的情况,此时复合期权的Geske定价公式不再适用,为了便于数值模拟,将R&D投资项目视为障碍期权。  相似文献   

17.
张赤东 《商业研究》2006,(21):58-60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企业R&D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来源。企业R&D加强,将直接推动循环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循环型生态园和生态链的形成,促进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的R&D资源从封闭到向发达国家开放,再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特殊的发展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R&D网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UNCTAD200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推拉吸引”四个促进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动力机制,并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R&D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殷瑜 《港澳价格信息》2011,(9):29-32,43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其影响的两面性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在促进跨国公司R&D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国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能尽量减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30个省市1998年~2005年的R&D投入产出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分区域进行比较,得出我国这些年的R&D投资效率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