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中国已经是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但东亚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地位远落后于美国。文章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等因素对中国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影响。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和最终资本品市场的提供相对较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中国的东亚初级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受到影响的程度相对弱些。而且,国内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对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有着不同方向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增速和政府消费出现下滑以及私人消费进一步增长的影响下,中国作为东亚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将还会提升,中国作为东亚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将会下降,中国作为东亚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可能下降或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作为东亚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作为东亚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市场提供者,其市场规模不断下降。目前,从总体来看,中国已经是东亚最大的市场提供者,但在为东亚提供最终消费品市场方面,中国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中日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变化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整体经济与贸易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中日两国在经贸发展上的差异所致。在中日为东亚提供产品市场地位变化的影响下,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性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日本则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同时,中国作为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上升,在降低东亚区域对美国等外部最终产品市场依赖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东亚新贸易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此次东亚贸易转型的核心即为中国经济的转型。随后,本文运用传统简化的引力模型,从分产品的视角考察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按产品分类还是按行业分类,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随着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显著提升,这是中国在"新三角贸易"格局下作为地区出口平台的结果;中国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以资本品市场为主,最终消费品的吸收能力仍较弱;未来,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将有赖于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而这又取决于中国国内最终消费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郭景远  孔昭昆  曹正清 《特区经济》2006,211(8):330-331
本文将进口产品分成资本品类、中间产品类、能源与原料类和消费品类,并逐一分析他们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口资本品作为资本投入形成固定资产直接扩大了产出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进口中间产品作为一种投入品最终将转化成制成品而为产出扩大做贡献;能源与原料的进口则为经济增长消除了瓶颈;进口来的消费品通过带来新产品、新思想和竞争而刺激国内的投资,从而间接的为经济增长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消费品进口是指面向最终消费者,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的进口产品,不包括消费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业关联反映一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联结、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结构关系、经济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AIIOT2000的IRIO模型,应用产业后向关联效应、最终需求的产出效应、最终需求的增加值效应等3个基本模型,分析东亚10个经济体(含美国)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在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巨大的中间产品需求增量为东亚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后向关联效应,而美国和日本则为东亚提供了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和增加值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1995-2009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我们认为:第一、政府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私人消费,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呈倒"U"型关系。第二、财政分权导致政府支出结构扭曲,并且生产性支出以吸引FDI为目的,替代效应以及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导致生产性支出挤出私人消费。  相似文献   

8.
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消费品进口是指面向最终消费者,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的进口产品,不包括消费服务进口。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消费品进口偏低  相似文献   

9.
王永齐 《南方经济》2010,28(9):15-28
Mazumdar(1996)的研究认为:当一国为资本品净进口国和消费品净出口国时,资本品的进口将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进而引致折旧率的下降,结合Solow增长模型,折旧率的下降将促使一国投资率的上升并引致资本积累。本文运用中国数据对这一假说检验后认为:该理论只适用于小国贸易模式,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Mazumdar条件,但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出口并没有对中国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贸易结构往往提高了资本品一消费品的相对甚至绝对价格,并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并不明显。本文围绕这些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上的进口供给是影响一国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发展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发展可能表现出全球性或区域性特征。文章采用增加值贸易思想扩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方法,从进口供给的角度,以最终消费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特征,认为东亚区域在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特征。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最终消费产品价值链由东亚区域向全球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