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农村精准扶贫机制,完善农村精准扶贫对策,是实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袁明宝  余练 《开放时代》2021,(3):162-179
全面脱贫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在经历了体制改革扶贫和开发式扶贫阶段后,精准扶贫战略成为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制度保障.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度设计、政策运行契合了当前中国贫困人口结构现状,成为政府主导推动的制度化、组织化反贫困行动.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组织嵌入、扶贫资源对贫困户内生需求的嵌入,以及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的互嵌,实现了精准扶贫目标的靶向准确和国家扶贫意志的贯彻.在运动式贫困治理背景下,精准扶贫形塑出基层组织积极治理和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并重构了县乡村责任共同体,实现了外部扶贫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结合.在政府组织、资源输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贫困治理能力,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成为保障全面脱贫稳定实现和贫困群体长远脱贫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对我国贫困面貌的改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扶贫任务发生了新变化,非政府组织成为扶贫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市场、社会间关系的新定位正加速扶贫制度创新。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新型关系为基础,科学界定各行为主体的职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强化社会扶贫保障措施,推进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送精准化、使用专业化和社会扶贫激励手段制度化,提高社会扶贫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扶贫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扶贫涉及的组织机构膨大,管理层级多,职能条块分割,加大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协调难度与运行成本;现行农村扶贫治理机制中,农村扶贫资金与项目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合一、监督职能缺失,没有形成应有的治理机制制约功能、制衡功能与目标约束功能。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通过确立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细化扶贫战略与目标,重组扶贫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形成制度规范下的有效的农村扶贫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后,党和国家将精准扶贫作为实施农民脱贫小康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保康县在面临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脱贫难度大的现状下,采取积极的精准扶贫措施,大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掌握农民的需求,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脱贫攻坚工程目标任务的决胜时期。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深入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相对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以人为本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分类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绩效的关键,新发展理念是精准扶贫开发的导向。应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精准扶贫目标,进一步强化滴灌式精准扶贫理念,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精准扶,加强扶贫资源的综合治理,并建立层级考评结合动态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可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本文以陕西太白农商行为例,研究了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发现:农村贷款需求匮乏,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是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对策为: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争取政府扶贫支持和风险兜底,建设农村信用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扶贫在未来精准扶贫将成为主要方式,这是为消除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势必要采取的措施.现阶段,精准扶贫的诸多方面仍不完善,在多个方面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几个方面.所以,应从改革制定方法,改革贫困标准,改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要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注重在扶贫资金管理、整合和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普惠金融既注重资金的投入效率,又注重资金的风险防控,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成本高,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金融扶贫对象识别出现偏差,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不高;三是普惠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四是普惠金融组织风险防范不够,资金融通渠道狭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制度的约束;五是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瞄准扶贫攻坚的五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选择适合中国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情况所提出的新举措,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加强村民参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兴乡的扶贫实践,通过梳理村民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以有利于优化扶贫治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效益、有利于构建长效扶贫机制。通过分析村民参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困境发现,在精准识别工作中村民参与不足、在精准帮扶工作中村民参与被弱化、在精准管理工作中村民参与被排斥等问题严重制约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提高村民参与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村民参与社会协作,推进村民参与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倒逼基层政府环境治理改革,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是现实背景下的制度安排。虽然,基层政府购买农村环境治理服务能够缓解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的局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激活市场主体参与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存在缺乏制度配套与政策执行滞后,承接主体缺失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选择性承接与民众参与度低等制度困境。因此,通过加强契约监控与促进部门协作相结合,培育承接主体与完善绩效评估相结合,实行精准购买与村规民约引入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确保政策落地,推动农村环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时代悄然到来,国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之际,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扶贫济困的强大合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期待。社会工作有着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理念和专业优势。文章着重从"互联网+"大背景出发,尝试分析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行动框架,并详细分析各方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成为当下乡村贫困治理的时代特征,而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亦是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载体。文章尝试建构适应性治理框架,力图诠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苏北X村的个案探讨,理顺了精准扶贫的"五位一体"运作机制,同时亦辨识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乡土困境:分类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的管理非动态、扶贫资源的"公地悲剧"、扶贫激励机制的缺陷。致使逆向激励效应的产生。为此,通过明确精准扶贫的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创设"差额立项"的分类扶持机制、建立反馈机制等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能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最终实现乡村贫困治理现代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概念的勃兴,肇始于我国理论界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对反贫困范式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扶贫机制改造、完善和重构。已有研究通过对精准扶贫的主体拓展、精准识贫的方法演进和精准治贫的路径选择等三大焦点问题的回应,初步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但从总体上看,精准扶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如何达成多元扶贫主体的合作共治、如何合理设定多维贫困测度指标及其权重,以及如何将返贫防控机制纳入精准扶贫机制等问题上,还需要后续研究的继续跟进。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战略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其核心、灵魂就在于全程精准。然而,文章通过对甘肃省三个贫困村的调研发现,精准扶贫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实践困境——执行不精准。首先,政策执行中出现目标偏离,表现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不精准、瞄准率低。贫困户参与不积极,扶贫政策被少数精英俘获。其次,在政策落地时,出现政策与村庄的不匹配现象,导致项目到户率低,没有达到预期的减贫和脱贫效果。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不仅对于确保脱贫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师》2017,(7)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创新方式,在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再塑乡村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资金严重不足、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贫困村民参与意识不强、人才资源缺乏等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吸纳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注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帮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引入专业化人才,打造"创新型""创意型"乡村旅游精品;构建长效性培训机制,提升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韩芸  韩雪娇 《生产力研究》2022,(9):46-49+64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制度不完善、实施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滞后等问题,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评估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健全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稻城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相关的扶贫理论与当地具体实际的结合,分析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经过对稻城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脱贫标准实现度不高、巩固脱贫成果缺乏持续动力、政策设计和落实存在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针对扶贫发展中的典型问题,本文提出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摆脱输入式扶贫;发挥各类组织在脱贫中引导作用,联动扶贫主体与脱贫主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和整合扶贫资源;发挥群众、第三方和政府的监督作用,确保脱贫扎实推进等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目前中国减贫的新战略.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扶持对象不精准、扶持措施和扶贫资金的针对性不强、精准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精准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既需要解决出现的问题,又需要通过合适的路径和创新机制来达到减贫脱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产业扶贫旨在将贫困户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产业大循环,因此其一直是全世界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产业精准扶贫出现了两条新路径:一是GTP路径,即向贫困户送猪崽、鸡苗和良种等资本,直接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二是GSP路径,即将扶贫资金折合现金并由贫困户自己决定投资项目和选择产业.文章构建了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微观主体行为模型以及基于农村公平和效率的农村福利模型,分别研究了这两条新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拟探索出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最优路径及其政策支持空间.结果显示:在第3~4年的时间内,GSP路径要优于GTP,但是超过4年,GTP路径上的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就会累进性超过GSP.而且,在GTP路径上的时间越长,扶贫效果就越好.在中长期,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增加贫困户的初始资本额是进一步提高GTP路径上贫困户福利和农村福利水平的重要环节.文章的结论对于提高我国精准扶贫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