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借鉴Melt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构建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三类不同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关系模型,将"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引入到模型之中,并运用广义距估计(GMM)对"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不同效应的存在与否与大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但是"自选择效应"不明确。在"学习效应"中,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大,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其"学习效应"更大,即相较于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2001~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计量方法(PSM-DID)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渐进式投资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均强于跨越式投资;文化距离近比距离远的投资具有更强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投资于发达东道国的自选择效应较弱,而学习效应则较强;贸易型投资的自选择效应显著大于研发型和生产型投资,而研发型投资的学习效应则显著大于生产型和贸易型投资;国有上市公司的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均较强,但学习效应的持续性比非国有上市公司弱。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文化距离、东道国发达程度、投资目的和产权性质均影响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国企业在决定是否、何时以及如何"走出去"之前,首先需要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国际化可能带来的"生产率悖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一个企业的出口与投资决策模型,文章研究了企业出口与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数据,对影响制造业对外投资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相对高工资水平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对其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而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东道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与研发水平对企业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显著,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并没有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认为,在缺乏其他特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促进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应该继续扩大出口还是转而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应该如何在不同的国际化路径间抉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和难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前沿的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扩展了理论模型,得出生产率高的企业应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应该选择出口贸易的结论.同时,选取我国36个行业的1997-2006年的数据,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和矫正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解析和得出了我国不同行业应有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与"倍差法"相结合的估计方法,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从总体层面、企业所有制层面、行业技术属性层面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后生产率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具有滞后作用,但作用不大;(2)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上,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事后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3)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提升绩效要优于低技术密集型企业;(4)"走出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到发达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已迈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与"倍差法"相结合的估计方法,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从总体层面、企业所有制层面、行业技术属性层面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后生产率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具有滞后作用,但作用不大;(2)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上,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事后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3)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提升绩效要优于低技术密集型企业;(4)"走出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到发达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已迈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外市场风险是促使企业采取循序渐进的国际化策略的关键因素。文章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国际化选择的两周期模型,论证了风险不确定条件下企业的动态国际化路径:企业首先会通过出口尝试获得盈利能力,如果盈利水平低于出口成本,企业将会退出市场,反之企业持续出口;如果盈利水平足够高,企业将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文章运用企业-年份-目的国层面的2005~2013年具有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信息的全新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出口经验对于开始投资该市场的概率有正向影响。出口经验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外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当企业投资于市场风险更大的目的地时,获得出口经验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前沿的一个方面。本文以Melitz(2003)、Helpman el at.(2004)的研究为基础,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相结合,用以研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同时选择以出口与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以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且不同方式下的风险差异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产生"空间效应"。此外,文章采用差异系数分别从国别(地区)和行业角度比较了出口与FDI的风险,得出总体上出口风险小于FDI的结论。以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并为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开辟海外市场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其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对外投资效率与公司价值。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高管背景和管理层激励等方面对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在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更好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作用并促进对外投资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得到反映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判。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处于优势;第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以出口复杂度度量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互补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更强,而对低技术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创新力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