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已成为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各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一轮的科技变革竞争。我国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并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从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及人力资本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已经蓬勃展开,但总体来说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工作将更加具体、复杂、艰巨,可谓前景虽乐观、任重而道远。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要着力发挥"市场规律的决定作用、政府的先期引导作用、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和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力争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而完备的技术链是支撑产业链形成、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产业链的演进规律出发,就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链失衡"的现象及内涵进行理论性剖析,在进一步论证链式治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双链演进的不同阶段给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详细分析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制约因素,并从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培育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贵州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郗舟 《中国高新区》2012,(2):128-130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为什么要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上世纪40年代以后,以电子技术、航空航  相似文献   

7.
《首都经济》2011,(10):8-8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许多地方已是如火如荼。近日,北京市提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这样的表述来自于市政府公开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明确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目标、措施和扶持政策,成为北京市加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9.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举措包括: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重点,更加重视通过培育市场、引导需求发展产业,创新投入方式,颁布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等。种种迹象表明,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这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0.
赵弘 《首都经济》2011,(1):34-36
近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发展目标,力争到2030年前后,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苏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与影响,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把保增长与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文章总结了江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阐述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探索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在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近年来科技工作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风险投资怎样参与和促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整合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介绍了江苏省战略性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10,(10):14-19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0月18日,中国政府网刊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发展目标上,《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决定》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营造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本刊全文刊发《决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要闻     
《上海国资》1999,(收录汇总):9-10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深刻认识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济》2011,(7):61-61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中国于2010年明确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成长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通过探究国内外以及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文章探索了科技创新推动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最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建设的措施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今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头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几年来,威海高新区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自主创新,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注重规划引导,强化配套跟进,优化发展环境,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也开始破题,在打造新兴产业基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