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涌泉根灌条件下枣树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2014年在陕北米脂远志山进行了山地枣树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涌泉根灌枣树土壤含水率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并在30~60cm范围达到水分峰值,灌水定额越小,各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越显著,在整个物候期根系主要吸收分布在0~60cm土层的水分;各灌水处理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含水率,特别是高灌水定额的处理在萌芽展叶期和果实膨大期的土壤含水率提高最显著。同样的灌溉定额在整个物候期内最优处理为仅在果实膨大期补灌一次,灌水定额为180m~3·hm~(-2);枣树的需水关键期为果实膨大期,在该时期灌水能够得到较高的产量。2014年的最适宜的灌溉制度为:萌芽展叶期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35m~3·hm~(-2),果实膨大期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80m~3·hm~(-2)。零灌溉条件下枣树产量达到800kg·亩-1,说明通过合理的管理,在旱区实施枣树零灌溉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力  王晓霞 《魅力中国》2013,(14):388-388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方法:选用郑单958和浚单20这两种玉米品种在河南省商水县的试验田开展试验,将其种植区分为四个小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以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也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商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结论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陕北黄土丘陵区梨枣节水高效的滴灌制度,以8年生梨枣树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滴灌灌水定额(100、135和180m~3·hm~(-2))对梨枣林土壤水分分布和梨枣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前后高、中、低灌水定额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未灌溉地(CK)相对高出1.95%、1.92%、1.66%。0~100cm深度土层高、中、低灌水定额在整个生育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CK)提高4.90%、4.01%、2.63%。三种灌水处理间的枣吊生长速率在整个监测期内差异并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K。不同处理座果率分别较CK提高1.46%、1.23%和0.79%。枣树耗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而耗水强度规律与耗水量规律并不相同。高、中、低灌水定额处理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分别较不灌水的大1.12、0.88、0.69mm·d-1。高灌水定额的梨枣产量最高,为16 772.80kg·hm~(-2),与不灌水处理相比,高、中、低灌水定额的梨枣产量分别提高了6.00%、5.28%、4.37%。高、中、低灌水定额枣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32、1.55、1.73kg·m~(-3),高灌水定额较低灌水定额的枣树产量提高了1.56%,灌溉水生产效率降低了23.71%,因此以低灌水定额方案更佳。  相似文献   

4.
干旱缺水是渭北旱塬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造成土壤紧实,蓄水纳墒和提供营养的能力变弱,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建立与不同作物轮作方式相配套的土壤轮耕模式,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持农田生态健康发展,促进作物增产增收。于2007年秋季开始,选择在渭北旱塬陕西省合阳县一年一熟旱作"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以连年免耕(CN)、连年深松(CS)和连年翻耕(CP)为对照,并将免耕(N)、深松(S)和翻耕(P)3种土壤耕作技术集成6种土壤轮耕模式。通过连续5年定位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轮耕模式(N/S、S/P、P/N、N/P/S、N/N/S和P/P/S)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水分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半湿润易旱区建立在一定肥力水平下与作物轮作体系相配套的土壤轮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040cm土层,6种轮耕模式中以S/P(深松→翻耕→深松→翻耕→深松)土壤物理状况最佳,与对照组相比(CN、CS和CP),土壤容重降低1.2%9.2%,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0.3%6.8%和5.5%14.2%;(2)2个休闲期,夏闲期末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蓄水率,以N/S最高,S/P次之,N/P/S最差;冬闲期末,以S/P(102.7 mm和24.9%)最高,P/N(翻耕→免耕→翻耕→免耕→翻耕)(102.3mm和24.8%)次之,以N/P/S(93.2mm和22.2%)最差;整个休闲期土壤水分状况则以N/S和N/N/S较好;(3)从5年整体效应看,两种作物平均,以平衡施肥下的S/P轮耕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较其他处理组合分别高4.6%41.9%和11.6%58.4%(P0.05)。  相似文献   

5.
施肥量对黄河滩重构土体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为合理利用肥料,发挥水稻品种优势,促进水稻高产稳产,研究以"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量的增加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随着肥料的合理施用,水稻单株株高、穗长和最高分蘖数都有明显的改善和增加;从空白对照到处理S4的水稻产量、纯收益、产投比可以看出,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大,纯收益和产投比总体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表明,韩城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区综合考虑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比,施肥量适宜参考试验处理S3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大豆、草木犀和苜蓿在锰毒胁迫下适应性差异,并从不同植株器官分析其耐锰途径。通过水培实验,将20d苗龄的供试植株分别于2.5(CK)、50、100μmol·L~(-1) MnSO_4培养液中培养20d后,收获并测定生物量和植株锰、铁含量。结果表明:过量的锰不同程度地抑制植株的生长,大豆、苜蓿的生长受到极显著抑制,根系受到严重的抑制,根冠比呈下降趋势;草木犀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均未受到显著抑制,相对生物量变化不显著。草木犀作为相对耐锰毒胁迫作物,锰毒胁迫下锰主要积累于根系(根系锰含量分别是对照植株的10、16倍),地上部主要积累于茎中(茎的锰累积量比例增加了14%)。植株地上部、根系对锰的吸收、分布和累积决定了过量的锰对植株生物性状和生长的影响,根系大量积累锰可能是植株适应高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