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本文以2007年和2015年重庆市沙坪坝区的TM影像为基础,以量化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耕地、林地、水域等面积均在减少,建筑用地的面积却不断增加。从动态度的角度分析,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为林地,变化指数为-0.13;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建筑用地,变化指数为0.13。下降明显的指标为生态服务总价值,从2006年的11.27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7.77亿元。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系统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具有可信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利用变化在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研究了2007~201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联系,以期为缓和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安徽省在200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为强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7~2012年由于湿地和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149.59亿元;2012~2017年由于耕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17.46亿元。安徽省的生态压力较为严峻,政府应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夏盐池县1989年、1999年、2006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了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9—2010年间盐池县各种类型土地之间的转移较为明显,林草、水浇地和旱地面积呈波动变化,总体上林草和水浇地面积增加,旱地面积减少,低覆盖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研究期内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989—1999年间呈增长趋势,而1999—2006年间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林草和旱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土地面积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了解台塬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地处渭北台塬区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即高程、坡度、坡向进行提取,采用表面分析、叠置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面积分布先上升后下降,未利用地面积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园地、林地、草地面积随坡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大多数分布在缓地和斜坡上;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分布比例增加。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林地、草地的优势分布有利于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不频繁且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为未利用地。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Co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评价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整治实施后,榆阳区的耕地、园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林地、草地等土地面积减少,期间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减少了401.78万元。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土地整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生态用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生态用地数量急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西宁市2000、2010和2015年三期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基础,在GIS、ENVI等技术支持下,进行图像及数据处理,运用遥感地学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等方面对生态用地的现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研究区的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生态用地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最显著。该研究以期为合理规划和保护西宁市生态用地提供参考,并为完善高原城市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力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视角,以陕西省扶风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扶风县未来土地利用数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基础上,对扶风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方面,研究区的林地、耕地和园地面积有所增加,而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方面,林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可以使研究区在十三五末,县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到20.547亿元。  相似文献   

8.
王芳 《改革与开放》2018,(19):35-3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21世纪以来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经济发展,文章以贵州省2016—2017年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被研究区域应加强林地、耕地和基本农田、水域的保护,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其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减少区域水土流失,促进生态质量提升。本文以我国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省清镇市作为研究区,以2008年、2013年和2018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解译生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专题图。利用InVEST模型的生物多样性模块和碳储量模块,定量分析了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在2008~2018年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在2008~2018年总体呈增加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679增加到0.710,变化率在4.57%左右,增幅不明显。增长量最大的部分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和西南部,即为犁倭乡中部、站街镇和红枫湖镇的西南部以及卫城镇的中部。研究区碳储量在2008~2018年总体呈增加趋势,总碳储量范围在0.453 6~1.010 7kg·m~(-2),研究年间平均碳储量为0.977kg·m~(-2);总碳储量在研究年间增加了0.75%,由2008年的133 460.7t增加到了2018年的135 457.06t。研究区主要坡度集中在6°~15°,碳储量在坡度上呈差异性,平均碳储量在陡坡处最大,为1kg·m~(-2)左右,而总碳储量分布在缓坡处最大,为69 6061.43t,主要是受研究区地形影响;研究区生境质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险坡处最高达到0.81,主要是由于随着坡度增加,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减少,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生境质量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路薇娜 《北方经济》2002,(11):38-39
一、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区林业用地面积为3183万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26.9%。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为1475万公顷,疏林地为108.5万公顷,灌木林地为265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为36万公顷,宜林无林地还有13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82%。我区林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的林业大省之一。林业用地和宜林地均属全国第一位,活立木蓄积居全国第五位,年生产木材居全国第三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PSR模型构建华池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线性规划模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为控制变量,以生态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显示:耕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应所有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应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2011~201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陕西省统计年鉴为依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园、林、草地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同时优势度指数降低,林地占支配地位的程度在降低;陕西省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其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森林资源枯竭情况 目前,阿尔山林区总经营面积107.49万公顷,施业区面积10194平方公里(不包括阿尔山森工局在呼盟境内的施业区面积),占阿尔山市行政区划面积的137.59%.其中在阿尔山市境内的林业施业区面积7125.22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划面积的96.17%.有林地面积60.6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4560.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4%.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在以天然幼中龄林占主体的林分结构中,用材林成熟林面积、蓄积大幅度减少.其中,成过熟林而积1.85万公顷,仅占用材林面积的3.66%;成过熟林蓄积185.28万立方米,仅占用材林蓄积的5.87%.森林资源质量也迅速下降,疏林地面积增加、针叶林面积减少、够采伐标准的大径级木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山脊等不允许采伐的生态脆弱区.加之阿尔山林区受气候寒冷、高海拔、无霜期短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林木生长缓慢,幼龄林平均年生长率为4.46%,中龄林平均年生长率为2.27%,平均每公顷的生长量仅为1.40立方米,一颗树木成材需要几十年.  相似文献   

14.
《江苏科技信息》2020,(3):40-44
文章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和HJ1B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研究1979年,1989年,1995年,1998年,2005年,2009年和2015年7个时期的红树林时空变化的特征和变化驱动因素。1979—2015年湄公河三角洲红树林的总体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了大约27898.65 ha,其中面积最少的时期发生在1995年133 582.95 ha,2009年达到峰值195 411.69 ha。红树林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典型山地县巫山为例,本文应用核密度、高程、坡度坡向、距离道路远近等因子,探究巫山县山区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山区居民点分布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南密北疏""多区域中高值集中分布"特点。道路的引导限制作用加强,地形的空间限制作用减弱。地形影响山区居民点分布强弱为:高程坡度坡向。对于巫山县来说,坡度20°~25°、高程500~1 000 m、坡向东南和南、距离道路25 m以内的山区为居民点空间分布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6.
滩涂的匡围与开发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慈溪市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开展滩涂围垦和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从1990年到2010年,慈溪市滩涂围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滩涂淤涨,20年间海域面积共转化385km2,82.71%转化为滩涂生态系统。第二,1990年到2010年间,慈溪地区滩涂围垦开发,原有滩涂共有77.54%发生转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17.91%,其次为养殖面积的增加。第三,从1990年到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总体看,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一致,其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由32.18亿元上升到52.61亿元,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展》2005,(8)
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总面积397.4平方公里,总人口47.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农村共有2乡4镇,7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0160公顷,人均1.45亩。城区有九个街道办事处。全区现有林业用地1421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571公顷,疏林地272公顷,灌木林地449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076公顷,苗圃地26公顷,宜林地778公顷,森林覆盖率26.23%,全区林木总蓄积量10.64万立方米。1998年以来,七里河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围绕国家生态林业六大重点项目,主要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三大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到2004年底累计完成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养殖池和红树林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而林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较为频繁的是林地、水域和滩涂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林地向养殖池的转换,滩涂向红树林的转换。2000—2005年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为养殖池,而在2005—2020年三个时段中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动不大。近20年来,耕地、红树林、建设用地、林地和养殖池的质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北迁移,而滩涂和水域的质心有少量的向南迁移。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质心迁移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建设用地>红树林>耕地>养殖池>滩涂>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19.
以宁强县2005、2010、2015年三期的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计算出宁强县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从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视角出发,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宁强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原因,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其他土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面积先降后升,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格局平缓。由于研究区域内地理位置和地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态安全状况10a来一直较为良好,从土地资源分布上来看,宁强县林地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约75%,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结构较好,汉源镇、大安镇和阳平关镇等城镇建成区和工业园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有待修复和改善。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在经济发展建设的生态建设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变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主成分、灰色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了关中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关中2016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结构为42∶8∶50;7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生态空间减小;预测"十三五"期间生产、生态空间仍会继续减少2.33万、1.9万hm^2,生活空间会扩大4.23万hm^2;推荐采取控制建制镇、交通用地,增加或保护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措施,优化三生用地结构,促进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