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利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和其运行效率。利率期限结构事实上承担着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参照系,其可以引导存贷款利率以及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变动,形成一条科学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作者使用当前金融市场的资料验证不同期限利率水平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我国收益率曲线的变动基本上是服从流动性偏好理论;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类证券收益率之间的传导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因此,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市场化引导和调控机制已经初步具备,但该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3.
基于Shibor的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hibor数据进行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假设检验,结果发现,1M以下和3M以上期限的利率能分别较好地验证预期理论,而如(3M,1W)或(6M,1M)的长短期利率组合却难以验证预期假设;并且现实中期限较短利率的波动程度要远大于期限较长的拆借品种,基于此,我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培育Shibor以作为基准利率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4.
利率期限结构中的货币政策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的关系,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又反过来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两者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并建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将利率期限结构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辅助性指标,并尽快公布国内权威的收益率曲线,将利率期限结构纳入经济先行指标当中。 相似文献
5.
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文使用GMM方法克服了国内学者在预期理论实证研究中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在假定期限溢价为常数时不支持预期理论,但把时变的期限溢价引入检验模型中时、实证结果支持了预期理论。但期限溢价及即期利率价差仅能部分解释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动,预测效果较差,还需要对流动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可能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以期提高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债市场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带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也不断发展,尤其是其期限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期间,由于一些历史问题,我国国债是市场被人为分割为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即场外和场内市场。两场的分割也就成了我国学者研究国债市场和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一环。这两个市场的分割是否还在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将拟合我国两个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场期限结构差异,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完善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率期限结构反映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本文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否定了预期理论。表明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明显的时变期限风险溢仇时变期限风险溢价是决定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期限即期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利率期限结构隐含的远期利率对未来即期利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府在“预期之谜”。 相似文献
8.
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变化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与未来经济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在1~12个月的检验期内,利差系数均显著为负,且对中长期累积经济变化率的解释力度最高;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各期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高;在引入了货币政策变量等其他具有预测力度的信息变量后,利差的预测效果仍然显著。表明利率期限结构可以为货币当局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新古典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框架中,作为本质论的一致时间偏好理论与作为决定论内容的“期限偏好”(preferred habitat)概念相互矛盾。本文用新兴的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替换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古典一致时间偏好理论之后,逻辑一致地阐述了期限偏好的形成、决定及技术表达,弥补了传统理论的本质论缺陷。在这个新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框架中,本质论与决定论得以完全地统一。 相似文献
10.
预期理论是解释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而预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基于国债发行频率会影响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假设,本文应用频段谱相回归方法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预期理论在我国国债市场总体不成立,特别是在高频段和低频段,利率期限结构所包含的期限溢价信息较少。我国应通过更加透明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来完善我国利率期限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