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何种途径、采用何种手段治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是世界各国乃至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又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方法.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立法把政府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实现公民的环境参与权,而且有利于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孙健 《北方经贸》2010,(1):73-7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但却未规定公民的环境知情权,未规定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实际上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性是比较差的。本文通过比较美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信息公开,指出美国的优点,提出改良建议,期望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是环境主体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法律权利。其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其客体是整体的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其内容是指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其中程序性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请求权等;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宪法基本权利,具有宪法位阶,是第三代人权;环境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一项新兴的社会权,是社会国家理念在当代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4.
2012年至2013年发生的多起群体性环境事件暴露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诸多缺陷:环境信息公开权利主体范围过窄,公开的环境信息范围单一、表述笼统、不具体,环境知情权缺乏相应的救济;学界尽管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作出了努力,但忽视了具有直接性和基层性的基层政府,缺少对地方基层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样本式实践调查研究。只有结合数据分析,才能从立法、执法和公众参与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动态     
《中国经贸导刊》2011,(11):45-46
一、财政体制改革 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指出,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洪素 《商》2014,(28):181-181
《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已落下帷幕,新《环境保护法》设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无疑对我国环保事业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新《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立法缺憾。  相似文献   

7.
民间环保NGO环境保护参与权问题,无论是法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尚有许多的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虽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性制度等对民间环保NGO环境保护参与权做了一些基本规定,但由于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制度保障缺失,制约了民间环保NGO环境保护参与权的行使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构建起保障民间环保NGO环境保护参与权的规范有序的参与机制、畅达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三代人权"的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的基础性权利.从环境权作为生态危机有效法权回应的理论考量出发,在反观我国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及民法、刑事法有关公民环境权制度规设的基础上,本文以权利的应然与实然级差为视角,做出了对公民环境权以宪法的法权确认为基垫、以环境实体法的规设为内核及以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为保障的法律制度体系化回应设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基层政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在依申请公开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合福建省三明市工作实际,对如何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是公司的环境责任.为构建公司环境责任,文章认为应当进行以下制度设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资源税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虽然显示了我国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进步,但也揭示了我们在制度、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应不断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民参与行政决策成为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为更好的实现和保护公民参与权,政府应不断完善现有的价格听证体系,以信息公开、建立配套规则、设立司法救济以及适当的引导和干预为途径,实现价格听证制度的立法本意,通过程序的正当性来获致结果的广泛接受性,真正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刘宁 《中国电子商务》2010,(3):150-150,149
政府信息公开源于人民主权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治理念。公民的知情权及与其宪法赋予的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和权责一致的管理理念共同的构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虽然取得不少进步,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漏,急需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完善。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将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资源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资源的市场交易和权利义务的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民、国家、企业以及非盈利性组织都是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体。并且都具有成为环境会计主体的可能。由于它们在环境产权结构中的地位差异,造成公民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经营权利受限,从而不适宜成为环境会计主体。企业则因为缺乏政府以外的约束力,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有限。国家则由于在环境资源产权中处于实质性控制地位,并且具有披露信息的动力,是环境会计主体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张亿瑞 《中国报业》2012,(16):136-138
2007年5月,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法规,行政信息公开逐渐成为构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基本要求,公民知情权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新媒体的发展带动行政信息公开方式、范围等的变革,暴露出行政决策和行政公开等滞后引发的行政风险。政府需科学引导、借助新媒体,构建行政信息公开中的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强化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郭平 《商》2013,(8Z):161-161
行政执法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执法效果要想实现社会利益与公民利益的统一。要求政府在执法活动中贯彻程序正当的行政原则,坚持行政信息公开原则,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是完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也是化解执法活动中产生的与公民的矛盾。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体系日渐趋同的多元共治理念,渗透并引发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的结构性转型;国内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核心功能不能容纳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的制度功能;信用制度与信息制度错序产生的国内外法治及社会环境迥异等,决定了我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的正当性面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13,(20):37-39
一、行政体制改革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认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上半年,国务院已对今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作出部署。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使政府经济社会政策透明、权力运行透明,  相似文献   

19.
《商》2016,(6)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保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环境事故频生,引发许多社会矛盾,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信息不公开造成的,为了缓和这些矛盾,我们需要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部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有不足:信息公开度不高、公开状况与需求之间明显表现出较大的供求差、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不高等。而环境信息的如实及时公开又是提高公众和企业环境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开展环保行动的必要途径;这些直接影响着个人和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所以怎样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成为我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知情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具有其充分的法理依据及独特的法律价值,而我国在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方面却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从环境知情权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就确立和保障我国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的法的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