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一、农产品供给冲击与价格波动 农产品供给波动对价格的影响比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要大得多。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粮食收购价格是偏低的,就应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然而,通过提高价格达到提高产量目的,同时又实现各方面的合理利益是有很大疑问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中,农业总产量对生产者价格变动的短期弹性一般在0.1至0.3之间,长期的弹性则在0.2到0.5之间。另据有关材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总产量的价格弹性为0.3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更确切地说"农业支持与保护是指政府为使农业有效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保障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及市场贸易、科技推广等环节实行支持与保护: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称(徐逢贤)."  相似文献   

3.
吕杰  杨奕 《农业经济》2001,(6):7-10
辽宁作为“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作为北方沿海工业大省的辽宁,在“八五”期间,终于了长期依赖调入粮食解决供给的局面,实现了粮食总量的基本平衡,部分品种还有调出,打破了“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但从总体上看辽宁农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年际间丰歉波动较大。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需求的增长和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粮食及整个农产品的总量供给标准和结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提出一个十分现实而严肃的课题,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吉林省的农产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农业文化功能、农业生态功能进行分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的基本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分为中部松辽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文化功能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农业社会功能区3个农业功能区。描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并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农业保护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入关”之际,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贸易环境和生产环境下发展的呢?这是我们了解和分析农业“入关”效应的基础和关键问题。从生产环境方面考察,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生产还有一些少量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支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2)财政拨款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3)对科研进行投资,支持农业技术进步;(4)低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财政对价差予以补贴;(5)向农业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财政  相似文献   

6.
一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主要包括三层意思:高产,主要是保持一定的资源产出率,从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必须保证的最基本的生产目的;优质,就是优化农产品质量,增加新品种和优质产品生产,追求产品的市场价值;高效,则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  相似文献   

7.
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性( 1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绵阳市农业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数量型发展道路 ,在农产品需求制约不突出的情况下 ,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农产品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形成 ,农业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力越来越大 ,实践证明这条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已到尽头。当前农业增产不增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 ,造成大量低质农产品卖不出去、而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又买不到的双困难境地。这就要求调整和优…  相似文献   

8.
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几次“农业基础论”的大讨论,都是在农业形势恶化,农产品(食物)供给短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定背景下展开的。而食物供给对处于温饱阶段的社会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所以,“农业基础论”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是:由于农产品(食物)特殊自然属性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因此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一切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是一个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相联的生产过程。在抓好农业产前、产中的同时,狠抓产后的科研与开发工作,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发展现代衣业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抓农业的看眼点在于发展生产,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大多数农产品是以初级的原始产品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 ,指在一定地区和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 ,是反映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运营效率状况的综合指标。农业TFP提高是科技进步、经营运作效率改善等各方面作用的综合结果 ,表明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生产 (或供给 )能力的增加。短期看 ,农业生产率提高使生产者因生产效率的改善而增加收入 ;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将带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 ,进而带来食品价格下降 ,使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受益。作为基础产业 ,农业生产率提高不仅带来食品价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梳理的视角,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阐述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原则,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导和借鉴。[结果](1)农业绿色发展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保育为根本要求,以环境友好为内在属性,以绿色产品供给有力为重要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2)农业绿色发展的范畴涵盖农业布局的绿色化、农业资源利用的绿色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绿色化、农业产业链接的绿色化、农产品供给的绿色化、农产品消费的绿色化等"六化"共进;(3)农业绿色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闭合、绿色主导,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四大原则。[结论]农业绿色发展是在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进行预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水稻供需及成本收益现状,以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农业供需平衡、保证农民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两部分,而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市场供给则只指国内供给。分别采集我国玉米、大豆、水稻这3种典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供给3部分数据,并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进行对比,由此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结果](1)我国农产品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农民成本收益率低、农产品价格高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通过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降低产能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效果微乎其微;(2)我国的农产品产能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3)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端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使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拓宽农产品国外销售市场来增加农产品需求渠道,调节农产品国内市场供给要素,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锐 《农业经济》1999,(10):1-3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农业的发展正在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需求的双重约束转变,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粮食供给从总量上和结构上都出现了剩余,并由此导致了粮食库存大幅度增加,其他农产品供求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某些蔬菜和水果也出现了积压或滞销。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严重障…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举措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行动。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然而 ,我国当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许多主要农产品还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 ,为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努力提高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而实施农业的综合开发 ;另一…  相似文献   

15.
一、日韩农业的概况。日本农业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1.2公顷左右。饮食生活方式中,大米的消费逐年减少,畜产品及其加工品和油脂类的消费大幅度增加。与国内的农业资源及农产品生产能力极不相称的食物消费结构,使农产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文基于因果图形方法识别了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结构,并运用由VEC模型再参数化得到的等效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冲击对中国农业部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货币供给冲击引起总需求变动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反应要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反应更明显、更剧烈一些,即货币供给冲击在一段时间内会改变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该结果支持货币供给冲击下农产品价格超调(overshooting)假设。尽管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在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是负向的,但由于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得到调整,因此,总体上它对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是有利的。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大约分别解释了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出口变动的15%和11%,农业增加值的变动有5%~6%左右可以由货币供给因素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的增长路径:1952—2008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使用部分要素生产率指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增长路径的一般特征:(1)1952—2008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3%和4.36%,改革开放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土地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的资源格局面前作出的合理选择;(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地劳比率的不断恶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产生负作用;(4)中国农业增长路径属于典型的土地生产率导向的亚洲型增长路径(Asian Path)。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该研究旨在寻找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方法]文章运用供求平衡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农产品产量与平衡膳食条件下我国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结果]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三个过剩、两个不足":玉米生产过剩;蔬菜生产隐性过剩;畜禽肉类生产阶段性过剩;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国产蛋白饲料和奶类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结论]该文据此提出了"蓄产能、调结构、控产量、提质量"的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以及加强农业生产预警和宏观调控、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加强市场环境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设定大豆进口规模上限等建议,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水稻供需及成本收益现状,以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农业供需平衡、保证农民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两部分,而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市场供给则只指国内供给。分别采集我国玉米、大豆、水稻这3种典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供给3部分数据,并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进行对比,由此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结果](1)我国农产品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农民成本收益率低、农产品价格高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通过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降低产能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效果微乎其微; (2)我国的农产品产能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3)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端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使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拓宽农产品国外销售市场来增加农产品需求渠道,调节农产品国内市场供给要素,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20.
加快辽宁省“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许桂红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辽宁省适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要求,改变以往片面追求高产量的生产观念,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效地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