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1992—2017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系统地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非呈现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变化呈现出“U”型的动态相关关系。当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低于0.157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0.288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会增大。  相似文献   

2.
江西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部门(农村部门、城镇一般性就业部门、城镇正式就业部门)一般化模仿者动态预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稳定状态和长期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稳定状态下农村就业比例在30%左右;基期数据中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最终稳定状态下城镇部门就业比例越大,农村部门就业比例越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过程渐进稳定收敛到均衡点;转移过程的长期趋势与学习障碍无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区1979~2009年的面板数据,在运用面板数据门限模型检验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都不存在门限效应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可行广义最小二乘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且是稳健的,但扩大的程度因所用数据的时间长短而异;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系数的符号和大小都因数据的时间长短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巨大,外溢价值主要是由歧视性等因素造成的,当前超过三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带来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引导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1978-2008年的数据,利用协整模型,实现了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展趋势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益的。而在第二产业尚未充分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降低城市户籍的准入门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其自身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整以往城市倾向的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城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而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从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利用1 8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农业机械化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相关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空间差异;农业机械化能够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我国经济中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分别就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进行述评,藉此提出进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预期净经济收益和城市生活能力净值是分析在制度约束下劳动力流向多元化的微观理性的重要角度。预期净经济收益是劳动力是否进行乡城迁移的决策原则,其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生活成本差距、非工资性收益差额和心理成本差额。城市生活能力净值是衡量劳动力能否克服流入地的制度约束和经济障碍的标尺,对已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能否继续留在城市还是进行城乡回流或折回式回流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赖文燕 《企业经济》2015,(1):177-180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1985-2013年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指标从四项收入来源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论述了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应采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快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等对策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非齐次马氏域变模型检验股市价格泡沫,并结合对199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我国股市价格泡沫程度的实证度量,与齐次马氏域变模型的检验效果进行比较。两模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在各时间段的不同泡沫水平,但非齐次马氏域变模型所得到有泡沫概率和无泡沫概率区分度更高,比齐次马氏域变模型能更加精确的区分各时点上的泡沫水平。实证结果也表明,近期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超宽松经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较为直接,而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相对滞后,股市泡沫水平再度上升。  相似文献   

12.
许艺枢  宋广军 《价值工程》2012,31(14):188-189
云计算是一种将存储和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的计算模型。本文先对云计算的三层结构模型及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第四层结构,用于保障云计算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最后,对该层功能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相移脉宽调制零电压开关谐振全桥变换器电路和以集成控制器UC3875芯片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实现了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近似零电压关断,而且控制简单,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由此解决了将Markov模型应用于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难题。运用修正后的Mark-ov模型,本文对我国1953~2005年的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经济周期性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产业呈现出市场集中度逐年下降的趋势。信用卡市场的竞争融合了网络效应、兼容性及转换成本等因素,而在兼容性一定的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竞争策略往往不同。本文通过防降价均衡模型估计出2010—2012年我国九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转换成本,并对网络规模扩张、转换成本定位以及竞争成效等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用较低的转换成本吸引新客户,实现了更高的业务规模增长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利用高转换成本锁定其已有客户,并以高速扩张网络规模来竞争新客户,使其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增长率差异逐年下降。这说明网络产业中不同市场地位的厂商可将转换成本定位与网络规模扩张作为差异化策略,以此实现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欧洲气候交易所公布的CERs期货报价为研究对象,将Markov波动转移引入VaR的计算,结合极值理论,度量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系统风险。首先建立SWARCH模型与MS-GARCH模型描述价格波动的阶跃特性,直接测算动态VaR。随后采用POT模型拟合标准残差序列的右尾超门限分布,确定极值分位数,再次测算动态VaR。最后通过回测检验选取最优风险值,并由此分析了我国获批碳项目变动趋势与国际碳交易市场风险变动趋势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我国通货膨胀波动路径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1984年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动态路径进行了模拟分析。估计和检验发现了我国通货膨胀路径中不仅存在高通胀区制和低通胀区制,也存在经济政策机制与通货膨胀率区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与传统的自回归模型相比较,Markov区制转移模型考虑了通货膨胀率的内生转移机制,从而更好地拟合和刻画了通货膨胀率的数据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体制转换特征。实证结果表明:197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管制利率渠道发生了两次体制转换,转换之后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效应都降低了。1996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市场利率渠道发生了一次体制转换,转换之后同业拆借利率变动平抑产出和物价波动的效果都更强劲、更持续。这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意味着我国利率调控由直接方式逐渐转向主要依靠间接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
徐擎 《价值工程》2010,29(16):166-166
自1997年贝尔实验室提出软交换概念以来,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在短短的几年中,国际上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实验室阶段、市场推广阶段、大规模应用阶段。在众多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共同推动下,软交换产品逐步趋于成熟,功能日益丰富,性能逐渐稳定,标准化工作正稳步推进,软交换技术正走向市场。本文简单分析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