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梅  胡宜挺 《商场现代化》2007,(16):378-380
会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治理对策也开展了大量研究。针对会计舞弊产生原因有多种解释,但一般分析逻辑性不强。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探讨了会计舞弊产生的内在机理及治理途径,以弄清会计舞弊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爆发出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财务舞弊丑闻,即使是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跨国公司如微软、思科等也频频传出不规范会计问题的新闻。基于经济学供需理论,从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角度,对管理舞弊的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利用博弈理论,得出舞弊均衡结论。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特殊资本市场环境,借鉴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从机会、压力和借口三个因素剖析上市公司发生会计舞弊的原因,探究管理层实施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爆发出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财务舞弊丑闻,即使是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跨国公司如微软、总科等也频频传出不规范会计问题的新闻。基于经济学供需理论,从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角度,对管理舞弊的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利用博弈理论,得出舞弊均衡结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我国会计诚信问题开始成为经济领域内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影响下,会计诚信缺失问题逐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探讨会计诚信问题,本文对会计诚信缺失经济理论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会计诚信缺乏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经济学上剖析了诚信的重要性,重点关注了安然、施乐案会计手法,透过会计人的理性思考,小探财务舞弊顽症六大病因,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呼唤道德的回归,还会计诚信真颜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从企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交易。作为企业契约交易主体,尤其注意会计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这也是因为会计契约关系是企业内部会计运行的实质。会计契约包括以会计规则呈现的显性契约和以会计诚信呈现的隐性契约。会计诚信在企业契约体系中发挥着独特功能,有着存在的必然性。从社会契约理论探究会计诚信问题,可以得出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会计诚信自动履行的失败。本文从契约理论出发分析会计诚信问题的提出与解读,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会计诚信问题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应构建企业财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与社会审计委托制度,构建会计诚信契约模型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成就备受瞩目,然而,随之出现的会计舞弊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成为危害经济发展、败坏市场经济诚信的致命毒瘤.本文首先阐述会计舞弊的含义及表现形式,其次对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企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交易。作为企业契约交易主体,尤其注意会计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这也是因为会计契约关系是企业内部会计运行的实质。会计契约包括以会计规则呈现的显性契约和以会计诚信呈现的隐性契约。会计诚信在企业契约体系中发挥着独特功能,有着存在的必然性。从社会契约理论探究会计诚信问题,可以得出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会计诚信自动履行的失败。本文从契约理论出发分析会计诚信问题的提出与解读,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会计诚信问题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应构建企业财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与社会审计委托制度,构建会计诚信契约模型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美国南方保健公司和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重大会计舞弊事件,利用"GONE"理论分析家族企业会计舞弊行为高发的原因,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有效防范会计舞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会计诚信问题研究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继兵  刘然 《商业研究》2005,(11):71-74
会计行为研究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是会计信息对传统财务报告的一种补充,不同的会计行为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抱负水准、不同的兴趣。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的痼疾。会计诚信问题研究应该定位于会计行为理论,只有优化和规范了会计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诚信缺失这一重大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存在的贷款企业资料不真实、现金流量没得到应有重视、财务分析手段不丰富等主要问题,都会引发财务危机。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对上市公司运营因子、盈利因子、偿债因子、成长因子、现金流量因子、规模因子、行业因子、股权集中度因子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带来的危机影响。商业银行应准确合理地选择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静 《商业研究》2006,(10):55-5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会计造假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产生了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为此应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同时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加大对信息披露的社会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提升信息使用者的品质等,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中国会计面临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巨额利润驱动、失信成本低、公司制度不健全、诚信文化落后。必须重塑企业会计诚信,坚持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社会公平信用法规,可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氛围,更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借贷记账法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账方法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从客观上要求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改革。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论述借贷记账法对会计核算的负面影响及其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I/O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I/O记账法构建的记账凭单数据库结构,提出了全面改革现代会计模式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6.
信用效应认识的深化与信用秩序的恢复和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信用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但是,人们对信用效应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对信用关系紊乱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得不多,而对信用的积极作用往往习惯于借鉴美欧现成的信用模式.本文从深化对信用效应的认识入手,分析了信用秩序混乱的形成原因,并在简要评价我国信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和增强我国信用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行使着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目前由于战略竞争的分析方法欠缺,无法使其胜任战略管理的任务。应将博弈论引入战略管理会计中,以其对抗性的原理和对弈性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对手分析、投资战略制定等方面开拓其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BOT项目中信用风险的动态均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萍  刘先涛 《商业研究》2005,(13):156-157
BOT是项目融资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项目的风险管理是BOT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信用风险更是BOT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契约经济学理论出发,借助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信用危机产生的经济学原因,探索了有效的风险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龙振红  苏力 《江苏商论》2012,(7):130-132,140
美国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该文以此为背景,以马克思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探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起因,系统梳理相关的文献,归纳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引发类型,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conventional view holds that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as caused by extraordinarily high liquidity, reckless lending practices, and the rapid pace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which created complex and opaque financial instruments used for risk transfer. There was a breakdown of the lender‐borrower relationship and informa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a lack of transparency in asset market prices, particularly in the market for structured credit instruments. There was outdated, lax, or absent regulatory‐supervisory oversight; faulty risk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models;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incentive structure that not only encouraged excessive risk taking but also created a complicit coali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al estate developers and appraiser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credit rating agencies whose actions led to a deliberate underpricing of risk. Such a crisis would not have occurred under an Islamic financial system—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if not all, of the factors that have caused or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he crisis are not allowed under the rules and guidance of Shariah.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largely seen as a real test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Islamic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nd its ability to present itself as a more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financial system.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