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敖 《甘肃金融》2012,(4):45-46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更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因此,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
最早论及“低碳经济”的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但是这份文件出炉之后反响并不是很大,诸如大排量SUV等高耗能产品仍然在西方大行其道。到了2008年,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如何高效利用能源,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成为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金融》2010,(10):20-22
本文通过阐述发达国家在低碳能源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做法,结合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及碳排放的特点,分析我国低碳能源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我国发展低碳能源需要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及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这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和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世界能源压力的日益紧张,各国在面对能源危机时纷纷出台政策以期缓和自身能源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新的举措,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物质产业,长期以来的高耗农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和日趋严峻的能源压力,还能为低碳环保农村社区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起飞思路。  相似文献   

9.
注册会计师在低碳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对于低碳经济,不同行业、不同的领域,理解并不相同. 从政府角度看,工信部节能司指出:搞低碳就是做节能,首先要做好对碳排放的控制和减少,其次是做好能源结构调整,把能源的利用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变.  相似文献   

10.
李轶 《时代金融》2013,(18):111
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发掘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的推广。绿色产业革命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出现在经济舞台上,展现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良好趋势。传统经济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热点。对于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有关人士从两者的构成指标、发展模式等方向着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二者不同之处。对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探索,指出我国在低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情况,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书讯     
低碳经济学主编:周宏春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日期:2012年5月本书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经济学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情景、中国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发展重点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传统产业低碳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对各级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在能源战略上都经历了巨大转变,欧美发达国家最终选择了低碳经济的能源战略新路线并作为21世纪的发展路径,中国刚刚完成一轮国家能源战略的建构,又将要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在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球大气碳平衡目前已经受到化石能源消费过量排放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出现就是由此引发,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威胁.因此,国际上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碳排放问题进行解决,若想对此问题进行解决,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低碳经济进行发展.在此情况下我国也应该顺应潮流,对自身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对低碳经济进行发展.本文围绕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随后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政策,而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构成。安徽省是工、农业省,也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好的发展省内经济和可持续利用能源。本文对安徽省的低碳消费现状从居民的起居消费、出行消费以及住房建筑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方面根据相关数据做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对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做一个辅助性分析,以促进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对银行信贷战略调整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政策,而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构成.安徽省是工、农业省,也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好的发展省内经济和可持续利用能源.本文对安徽省的低碳消费现状从居民的起居消费、出行消费以及住房建筑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方面根据相关数据做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对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做一个辅助性分析,以促进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碳历程     
《中国外资》2010,(11):50-51
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甘肃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甘肃金融》2010,(6):25-26
低碳经济的内涵意义以及发展现状(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在过去的200年里,地球上的人已经用掉世界矿物能源总储量的一半左右,仅仅在20世纪,人类社会用掉的能源就超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对发展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黑龙江省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政策角度来讲,“低碳经济”一词是由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所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当中提出的。2005年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相关发言人在英国所召开的“向低碳经济迈进”这一会议无疑将低碳经济推向了国际社会。此后的亚太会议、巴厘岛会议更是将低碳经济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方针的制定高度。碳交易、碳资源税等低碳经济问题的法制化势必会成为国际法律法规与各个国家地区规范性文件在制定与完善过程中首要考虑与关注的问题,这对于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同样如此。本文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现状,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建立健全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合理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