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会计》2 0 0 1年第 11期余志国同志撰写的“CPA考试《会计》教材几个例题质疑”一文 (以下简称“余文”)中谈到几个问题 ,笔者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例题 :2 0 0 1年CPA考试指定会计教材 16 0页例18,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 10 0 0 0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 5年 ,预计净残值为 2 0 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 :年折旧率 =2 /预计的折旧年限× 10 0 % =2 /5× 10 0 % =40 %月折旧率 =年折旧率 /12 =40 % /12 =1/30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余文”中谈到 ,若该例按月计算折旧 ,则会有如下结果 :第一年第一月…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书中对用双倍余款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表述方法如下 (教材P176 ) :年折旧率 =2 /预计的折旧年限× 10 0 %月折旧率 =年折旧率÷ 12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这一表述方法不准确 ,甚至是错误的 ,在会计实践中按此方法计算 ,必然得出错误的会计信息。例 :某企业购入生产设备一台 ,价值及各种税费共计 10 0 0 0 0元 ,经董事会批准折旧年限为 5年 ,其月折旧额的计算 :1 正确的计算应为 :第一年 :月折旧额 =10 0 0 0 0× 2 /5× 10 0 %÷ 12 =3333 33(元 )第二年 :月折旧…  相似文献   

3.
刘建青 《财会通讯》2005,(12):40-40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用固定资产账面上每期期初的折余价值乘以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出各期折旧额的一种折旧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年折旧率其中,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在应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为了保证既不  相似文献   

4.
《财会月刊》2010年第34期刊登了王静静《关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一点异议》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对我国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出了两点异议:一是现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最后两年不再按固定资产净值与年折旧率相乘来计算年折旧额,而是按尚未提足折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最后两年平均摊销。这与该方法下年折旧额逐年递减的思路相违背,建议取消最后两年平均摊销的做法,改为只在最后一年按年初账面净值减预计净残值倒挤出该年应计提的折旧。  相似文献   

5.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财务制度中规定的加速折旧方法之一。制度规定,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年折旧率为直线法年折旧率的2倍。其计提折;日的基数为各年初固定资产的帐面净值。即:各年折旧额一各年初资产帐面净值X年折旧率。如果资产’使用年限为n年,那么:资产最后两年年折旧额一由公式知,要计算某一年的折旧额,就必须先计算出到这年为止的累计折!口额及资产的帐面净值。例:某固定资产原值为2O0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8000元。各年折旧额计算如下:能否像其他折旧方法一样,直接根据原值和折旧率计算出各年的折旧额呢?我们不…  相似文献   

6.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采用双倍直线折旧率,乘以每年年初固定资产的余额(净值)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分期计算折旧时固定资产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但是为了保证采用任意  相似文献   

7.
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改革雷雨春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两则》和新财务制度允许的,因此采用这种加速折旧法是不容置疑的。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例:某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设备)1000000元预计净残值40000元,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8.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中最常见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鉴于此两种折旧法在计算年折旧额时比较复杂,笔者提供简捷计算公式,供参考。1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  相似文献   

9.
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自1993年新财务制度推行以来,一直被人们誉为是符合固定资产随着时间推移有形和无形的磨损而生产效能逐渐降低的客观规律.公式,月折旧额=月初净值×月折旧率按以上公式计算出的年折旧额,使用年限届满时不能提足全部折旧额,月折旧额在年终时提不足全年应提折旧额,制度规定必须在最后两年或最后两月中改用直线法平均摊销,方能提足全部折旧,这样又造成年度折旧最后两年高于以前年度。月度折旧最后两月高于以前月份,这种状况不但不呈递减反而递增,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递减原理,正是这个矛盾困扰着…  相似文献   

10.
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如果只对最后两年采用直线法平均计提折旧,就会产生最后两年的折旧额大于前期所计提的折旧额的情况,这与加速折旧法产生背离。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采用Excel的倍率余额递减法函数来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11.
双倍余额递减法属于加速折旧法,用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折旧费用应当呈递减的趋势。在企业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实务中为简化折旧计算,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到期前两年,要转换方法,将固定资产净值扣减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实务中的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经常会出现后期的折旧费用大于前期的倒置问题,违背了加速折旧的思想(应  相似文献   

12.
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浅见林光宇看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6年第4期第40页雷雨春同志发表的"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改革"一文后(以下简称雷文).觉得有两点欠妥之处:(1)雷文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为:上述公式是错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经部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从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任选一种。其中,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现制度规定,先按固定资产帐面净值与月折旧率计算月折旧额,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再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预计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我们认为,这种计算方法值得进一步商榷。我们知道,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基本特点是:①采用的折旧率是直线法的两倍。②从第二年开始按折余价值提取折旧额。现行制度中规定的计算方法,虽然符合第二个特征,但不甚符合第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需重新计算折旧额。其思路是: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年折旧额。但这种思路用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会出现违背常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允许采用的加速折旧方法之一,也是财政部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列举可供使用的四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之一。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帐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年折旧率折旧年限现行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到期以前2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摊销。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收入”这点的不足,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  相似文献   

16.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方法,该方法计算时未考虑净残值,后期需要调整.本文分析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几种后期处理方法,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结论:改用直线法时一定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后半部分,并且与预计净残值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方法,该方法计算时未考虑净残值,后期需要调整。本文分析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几种后期处理方法,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结论:改用直线法时一定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后半部分,并且与预计净残值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一、计算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遵照这种规则来处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通用的规则并不能全部适用。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试看以下一例: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需重新计算折旧额。其思路是: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年折旧额。但这种思路用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会出现违背常规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谈谈双倍余额减法下对月折旧额公式的理解──兼与雷雨春同志商榷重庆商学院康海雄《四川会计》1996年第2期刊登了雷雨春同志《对应用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进行改革的建议》一文(以下简称"雷文"),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现谈谈看法,以供探讨。"雷文"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