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演假牡丹     
曹会敏 《魅力中国》2013,(14):100-100
豫剧神话戏《追鱼》是我们新郑市豫剧团的看家戏、打炮戏、吃饭戏。这部戏因为充满了浓浓的神话色彩,加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惊险热闹的武打场面、优美抒情的豫剧唱腔,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去演出,必定是第一个要演的戏,也是最受欢迎的戏。这部《追鱼》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排演以来,  相似文献   

2.
贺玉红 《魅力中国》2013,(13):94-94
中国戏曲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教化功能,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寓教于乐”。中国豫剧马(金凤)派代表性演出剧目《穆桂英挂帅》就是这样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这部戏的故事情节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部戏中的所有角色已被人们所熟悉,这部戏中的每个唱段已被人们所传唱,这部戏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部戏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这部戏演了几十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部戏演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演到了宝岛台湾,成了豫剧的代名词。我是洛阳市豫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非常荣幸地在这部经典名剧中饰演了余太君。这一角色要求以老旦应工,要演出、唱出、刻画出、塑造出一代巾帼英雄在暮年时忘却家门私怨心系国家安危的胸怀和气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由衷地钦佩与敬仰。  相似文献   

3.
一代豫剧宗师唐喜成先生在晚年完成了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代表性作品--<血溅乌纱>.这部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搬上舞台,至今已经演出了三十年,可谓久演不衰.  相似文献   

4.
姚献敏 《魅力中国》2014,(5):100-100
豫剧唐派名剧《三哭殿》经过河南豫剧院二团一代豫剧大师唐喜成和一代豫剧大家吴碧波、张桂花、杨素贞、杨发互以及一代著名豫剧演员谢巧官、轩玉亭等的精彩演绎,把一出来自于河南越调的传统剧目演成了豫剧的一个经典名剧和唐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这部戏久演不衰,几乎所有的唱段都广为传唱,几乎所有的豫剧院团都能演出该剧。我们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也排演了此剧,我本人曾担当领衔主演,饰演一号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每到一处演出均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我特别崇拜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喜欢常派的戏,尤其是<花木兰>一剧.这部戏唱、念、做、打,四功并重,非常吃功,最能体现全才旦角演员的实力.  相似文献   

6.
非常感谢我的恩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把她艺术晚期的一个代表作<宇宙锋>"装疯"一折传手把手地授给了我.通过学习与演出这部戏,使我在豫剧旦角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我学会了用心、用技来塑造与刻画人物,使我懂得了中国豫剧艺术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2008年,在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上,河南省豫剧二团推出了一部新编历史剧<台北知府>.据说,这部戏因为与史实有较大出入,所以受到了不少专家的批评.专家难道不知道这是在演戏么,真实的人物加上虚构的事件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允许的.然而,考虑到这部戏以后要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去演出,台湾观众欣赏的习惯是戏曲必须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果是虚构的,那么将会被禁演或者被起诉.  相似文献   

8.
曹会芳 《魅力中国》2013,(11):63-63
豫剧古典戏《抬花轿》是一出豫剧传统老戏,又叫《香囊记》、《文武换亲》。这部戏是蕴含着悲欢离合的大喜剧,所以在很多时期都深为社会各个阶层所喜欢,尤其是在人们家中遇到结婚、过寿、生子等大喜时,往往就点这部戏来演出,以增加喜庆气氛。这部戏在清末开始流行,至今仍然被当代的观众所津津乐道、交口称赞、点播欣赏、点单演出,可谓经久不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之初,这部戏并不是豫剧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而是一部一般性的演出剧目。那时,各个剧团领衔主演在演过多部吃功戏后,观众依然热情不减,非要再看领衔主演演的大戏,这个时候班主就会为了让领衔主演减轻一下压力、舒缓一下体力而安排的一个情节曲折、故事感人、主题鲜明、人物众多、场面颇大、唱少白多、表演简单的偷闲戏,于是就安排上演《抬花轿》。  相似文献   

9.
姚献敏 《魅力中国》2014,(4):132-132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中心任务就是进行角色创造。我认为,要想把戏演好,必须会分析人物,然后才能投入到角色的创造之中。豫剧唐派名剧《三哭殿》是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很多剧团都爱演这部戏,很多地方的观众也都很喜欢看这部戏。我们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在排演《三哭殿》的时候,安排我来领衔主演戏中的一号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刚一接到这个任务,我的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现代豫剧改革家、剧作家、教育家樊粹庭为豫剧一代宗师陈素真编了一出戏,名叫<女贞花>.1936年7月,该剧一经公演,便轰动了整个省城开封,随后这部戏也就成了陈派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1.
牛利如 《魅力中国》2013,(14):102-102
豫剧古典戏《三哭殿》是一出中国豫剧的经典剧目,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河南省豫剧三团五大主演之一王善朴,当代中国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都曾领衔主演过这部戏。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艺术影响最大、观众最喜欢看的还是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唐喜成大师的演出版本。我们济源市豫剧团任家波老师师承于豫剧大师唐喜成,曾将此剧较好地继承了下来,又传承了下去。  相似文献   

12.
范春丽 《魅力中国》2014,(17):91-91
作为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主工青衣行当的演员,我还特别喜欢丑角戏。在中国戏曲的四大行当中,丑行被排在最后一位。虽然说无丑不成戏,但是在一部大戏中丑角往往都是配角,很少有领衔主演的大戏。根据豫剧传统旧剧改编而来的豫剧古典戏《唐知县审诰命》则是一部以官丑领衔主演的具有喜剧色彩的剧目。这部戏推动了豫剧丑行的发展,奠定了丑行在豫剧行当中的重要位置,为豫剧行当的平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丰富了豫剧丑行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为中国豫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豫剧古典戏《大祭桩》是常派的代表作。我的恩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白1960年起开始潜心探索与研究如何在常派《大祭桩》演出版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演出大获成功。这部戏我已经按照恩师王清芬传授给我的路子演了一千多场,无不得到专家和老师的肯定,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我也感觉到这部戏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也在不断地进行小的修改。  相似文献   

14.
何雪林 《魅力中国》2010,(16):101-102
《秦香莲》这部戏是我国戏曲多个剧种中的经典传统保留剧目,仅拍成的电影戏曲艺术片就有京剧、评剧和豫剧三个版本。可见,这出戏在全国观众中的影响有多大、位置有多重。  相似文献   

15.
曹会敏 《魅力中国》2013,(10):75-75
中国豫剧常派名剧《大祭桩》是在豫剧传统旧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名剧。我的恩师虎美玲师从于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先生。虎老师不仅继承了这个常派代表性演出剧目,而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使这部古典名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时代更加好看、好听、耐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彰显着新的艺术魅力。作为虎老师的人室弟子、常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我特别喜欢这部唱念做舞四功并重的吃功戏,所以在跟着老师学这出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许宏 《魅力中国》2014,(12):73-73
每当我听到戏迷们在河畔演唱“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昨夜晚老婆我做了一个好梦”、“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亲家母你坐下”等一段段熟悉的豫剧唱段,我就想起了河南省豫剧三团推出的现代戏《朝阳沟》。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年了,这部戏还能被不同时代的戏迷所传唱。可以,这部戏的艺术魅力有多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豫剧的舞台上,有一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富有喜剧色彩的古典戏《抬花轿》。该戏又名《文武换亲》和《香囊记》。戏中的主人翁周凤莲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古代女性的榜样。她泼辣大胆、机智勇敢、热情活泼、灵动美丽,全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迷人的风采、时代的烙印。在这部戏中,周凤莲贯穿了全剧,她的艺术形象最为鲜活、生动、光彩、可爱。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豫剧舞台上,阎派代表剧目<秦雪梅>是一部爱情悲歌,可谓世间绝唱.作为河南省漯可市的一名青年旦角演员,我很喜欢这部悲剧戏,很喜欢阎立品大师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十分感谢团领导能为我排演此剧,圆了我的"阎派梦".  相似文献   

19.
关美利 《魅力中国》2014,(10):84-84
《花打朝》是中国豫剧一代宗师、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先生的又一部代表性作品,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之作,是洛阳市豫剧院的一部保留剧目,可谓久演不衰,深受全国豫剧观众的喜欢。 这部戏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大唐贞观盛世年间,奸臣苏定方为了实现独霸朝纲、唯我独尊的政治野心,趁着北国的石建王进犯大唐疆土之际,保奏少年小将罗通挂帅扫北。其目的是借刀杀人,断绝被他害死的大唐元勋罗成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豫剧古典戏<大破天门阵>是许多豫剧院团和豫剧表演艺术工作者常演的剧目,其中原河南省豫剧院二团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和老一辈豫剧表演艺术大家吴碧波联袂演出的版本最为精彩,以至于影响了整个豫剧界,并成为了他们两个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