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耕地质量数量的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模型法摸清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为制定粮食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河南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可达7 000万t以上,高于2020年生产6 500万t的粮食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平均约为70%,粮食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产能单产的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平原高于山地丘陵,最高在太行山前平原,最低在豫西北太行山地;总产集中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冀鲁豫低洼平原,这一区域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也应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区域。(3)实现上述产能还受到"水土资源、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克服制约因素,才能变为现实产量。研究结论:(1)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数学模型方法估算耕地生产能力是可行的。(2)河南省有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的耕地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农业部调查及主要产粮大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1万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已成定局,单产和总产都将再创历史新高。喜讯令人倍感耕地保护责任之重,同时也印证了土地整治之功。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  相似文献   

3.
新疆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进步等人文因素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单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疆的16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水平的分异.从新疆各个区域1996-2004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农业统计资料出发,分析新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新疆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对耕地进行保护与培肥,是解决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生产脆弱等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耕地肥力下降,土壤养分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共性问题,各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虽属于"粮食净输入省",可适度地减少粮食生产任务,但是依然有保护耕地的义务,而且耕地保护数量必须有一条底线.从浙江省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土地生产潜力着手,根据"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模型(MAC)",测算浙江省未来区域保护耕地的数量底线是163.73×104hm2,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对河南省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思考和研究,期望通过制度创新更好地促进补偿机制发挥作用。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和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目前耕地保护补偿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激励性补偿机制,从目前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析,单纯以经济补偿方式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能成为落实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研究结论:考虑地区发展定位是促使补偿机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确定与发展水平适应的补偿标准能够调动保护耕地积极性,拓宽补偿方式来弥补资金和实物补偿成效不足的问题,建议在粮食主产区以国家补偿为主开展试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构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保护效果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没能立足于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而正确的分析耕地保护的影响因子,片面强调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结果导致对区域发展需求权的剥夺,同时由于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分,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耕地保护收益外部性现象;〔1〕二是由于耕地保护补偿主客体责权关系没有严格的立足点,导致主客体权责关系不明晰,补偿范围无法确定,以及补偿方式的选择不科学;三是由于耕地保护补偿不是立足于平衡耕地农用与非农化经济利益,促使补偿脱离了市场化机制,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并严重束缚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基础上,对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构建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耕地保护绩效,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态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影响下该区粮食生产情况;运用Mapgis6.5对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应用Dps3.01逐步回归分析模块对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农建设占用及生态退耕是导致万州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较强,而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万州区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率来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明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点建设内容,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壤质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灌溉率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与粮食单产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相互间也有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2)单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性序次为:灌溉率、速效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土壤质地,重要性系数分别依次为0.188、0.179、0.173、0.167、0.156、0.136;(3)新郑市的耕地可划分为3种类型的整治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差异明显,丘岗地区的耕地质量最差,是农田整治的重点区,主要障碍因素是灌溉率低、土壤肥力差。研究结论:新郑市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丘岗地区和砂土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农田灌溉率和培肥土壤,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土壤磷肥肥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分析,提出由于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致使耕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导致耕地比较效益低下,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提出为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应该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价值标准、面积标准和配套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应用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设计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其测算方法,定量测算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研究方法:定量评估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2007年重庆市耕地资源价值为94.45元/m~2,其中经济产出价值5.33元/m~2,社会保障价值7.35元/m~2,发展权价值34.01元/m~2,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价值35.63元/m~2,生态环境价值12.13元/m~2。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应为3.92元/m~2·a。研究结论:耕地资源价值涉及个人与社会2个权利主体,包括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发展权价值、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和生态安全价值5个方面。制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是凸显耕地价值,有效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的关键。由于部分耕地资源价值已在市场交易中得到补偿,部分价值被耕地盈余区的耕地使用者享有,因而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不是按照耕地价值进行完全补偿,而是对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的综合补偿。  相似文献   

14.
<正>安徽省太和县是皖北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173.4万亩,人口175万。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粮食生产连上台阶,单产、总产屡创新高,常年种粮面积突破300万亩,粮食总产超百万吨。太和已成为"安徽省小麦亩产千斤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创新示范基地"。今天,作为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区划将有利于实现产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粮食生产区域化必将有利于粮食安全战略实现。但是,受比较利益等因素影响,粮食主产区生产主体积极性较低,严重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保证粮食生产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偿等问题,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耕地保护补偿、强调产销协调补偿和强调治理机制补偿是保证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同时,把粮食生产行为与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者补偿系统化、阶段化及利益补偿的内生化必将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兴化市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总面积23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1.3万亩,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水旱轮作为主,单产、总产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是全省第一批亩产吨粮县。2013年,兴化粮食播种面积276.08万亩,粮食总产141.11万吨,连续11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一、解决"三大矛盾",着力优化兴化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一是解决发展果蔬生产与保障粮食安全对保障种粮面积需求的矛盾。在推进果蔬生产的同时,兴化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耕地保护和种粮扶持的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依据1991~200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1991~2001年,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634.87万吨,占2001年粮食总产量的5.1%。因此,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自然分形、历史演化与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区域耕地保护的压力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区域在用地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产业自身结构、生态作用所衍生的经济价值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的基础上,探讨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还从补偿主体与受体、执行过程与监督方面提出了实现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配套机制,为使补偿的程序与要求进入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对农户转入耕地行为与规模和转入耕地后"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甄别。结果表明:户主的年龄、所经营的耕地面积、流转租金、转入年限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是否转入耕地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转入耕地规模的主要因素。转入方式、合同批准单位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在转入耕地上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户主年龄、所经营的耕地面积、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流转租金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在转入耕地上的"非粮化"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与关注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种植现象,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