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采用历史制度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由于受到人格化交易习俗文化约束,政府信用对市场信用具有重要的替代效应。存款保险制度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准公共”保险产品。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同质性,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次优选择。所以我国暂时没有必要引入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是政府的“出纳”。因此,银行不必承担什么风险,也没必要建立存款保险机构。银行商业化改革开始以来,银行经营风险逐渐显现。虽然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存款保险实际是由我国政府免费提供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最终实现,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作用将逐步弱化,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势在必行。为此,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课题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但要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相似文献   

3.
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银行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存款合约的信息结构来消除占存款人绝大多数的小额存款人的恐慌心理,而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则只是它的一个附属功能。在具体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需要兼顾“维持金融体系长期稳定”和“抑制银行体系道德风险”之间的平衡。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存贷款利率的逐步市场化以及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银行业竞争日益剧烈,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断扩大。我国由政府埋单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现状及其趋势的分析,讨论了推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虽然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尚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无疑表明.保护存款人.尤其是中小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制度”正渐行渐近。  相似文献   

6.
刘玮 《中国经贸》2014,(9):118-120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箭在弦上。探索存款保险制度关键因素,深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设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关注点在于流动性和成本问题。可以从存款保险范畴、保险限额、保险费率、保险基金规模和监管等五个方面探索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将直接影响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因而建议商业银行尽快摸清不同类型存款的结构,提前布局客户维护工作,实施主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积极推动转型战略。  相似文献   

7.
魏亚光 《中国经贸》2012,(10):101-101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有了相应的要求,就目前,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存款保险的相关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完善,如何更好地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针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首先就存款保险制度的涵义进行简单的说明,其次就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保障、信用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完善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等三个方面,最后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给予重点论述,进一步加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金融稳定工作会上,行长助理透露,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近期国务院原则批准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的消息又点点滴滴传出.期待颇久的存款保险制度仿佛呼之欲出。但是正如铸剑,火候不到,铸出来的剑不仅不能御敌,可能还会伤到自己。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样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亦撰文表示,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预示着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在即,将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玉梅  赵勇 《南方经济》2006,(5):104-111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存在着对存款人的隐陛保护。本文通过严格的模型证明了当银行特许权价值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可信性高,被保险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例高时,从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论证了合理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梦 《西部论丛》2004,(12):55-56
2004年9月14日,从权威部门获悉,央行和银监会联合课题小组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提交国务院。目前决策部门正在对细节进行推敲研究,正式出炉已经为期不远。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央行将彻底终结为金融机构破产买单行为,未来金融破产风险将由投资者、市场、储户分担。专家表示,虽然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尚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无疑表明,保护存款人,尤其是中小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制度”正渐行渐近!终结央行“买单”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不断增多和竞争日趋激烈,从长远来看,少数金融机构因受经营不善或外部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1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提出,在我国已经不下十年时间了,在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最近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都提到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大量研究,甚至有人提出,经过多年探索,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中国立法者、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共识,也是银行业开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现在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应该尽快推出实施。但是,实际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坚 《南方经济》1999,(9):64-65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防止银行破产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所制订的专门制度。它起源于本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目前,世界上已有30 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传统的银行体制下,银行风险由国家统包。现在,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就势在必行了。本文首先回顾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渊源。其次分析了目前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最后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保险制度和隐性保险制度.前者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者是没有以法律形式正式规定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我国现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发展趋势是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由隐性制度到显性制度变迁,应注意建立旨在降低银行道德风险的保险制度;采取减少代理问题的保险制度设计;实行有效的监管协调办法.  相似文献   

15.
毛丹  王亚菲 《中国经贸》2013,(14):121-121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金融风险防范而设计的一种制度。2013年3月发生的塞浦路斯事件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本文就塞浦路斯事件举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与必要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经历严重的危机之后,人们才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本身蕴含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实施审慎性监管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程度,也是存款保险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所以,我国严格执行审慎性监管规则不应该迟于推出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中国经济快讯》2007,(40):11-11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已不用等多久。” 央行行长周小川10月18日在十七大记者发布会上表示,国内酝酿存款保险制度已有十年之久,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共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基本框架已初步确定。存款保险制度指由金融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从而在危机出现时获得流动性资助和一定限度存款偿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菲娌 《开放导报》2004,(1):100-102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用,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七十多年的运作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通过分析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美国存款保险遇到的新问题,为我国建立合适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明仪皓  杨鹏 《特区经济》2004,(11):140-141
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来,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这种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其缴纳保费,而当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予偿付的存款保险制度即为确定的存款保险制度。与确定存款保险制度对应的隐含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对危机处置和存款赔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在银行危机发生时,由政府的相关行政或权力部门针对宏观经济形势、银行危机的大小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建立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分析我国目前实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种种弊端,借鉴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能为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