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通货膨胀与产能过剩并存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我国还面临着通货膨胀与产能过剩并存的矛盾,这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化解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矛盾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虽然为过剩产能提供释放渠道,但由此增加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基础货币投放转化为通胀上行压力,并形成国内供给缺口,造成供求失衡;房地产市场高收益率诱导大量资金流入,呈现信用繁荣,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也拉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并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收入赶超机制作用下强化提高. 相似文献
3.
4.
5.
6.
基于预期以及产出缺口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得出主要结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不是很明显;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市场集中度一直被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未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结论.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1年15个重工业行业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能利用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一结果对于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治理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张性政策刺激,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9年11月开始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变。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股价、房价急速上扬,这些使人明显地感受到前段时间的经济衰退正在演变成资产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回顾中国经济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研究,探讨当前外汇储备过高和产能严重过剩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机制。最后,就如何缓解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能过剩的诱因与规制——基于政府视角的模型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将地方政府行为诱发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型化。中央政府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体,本文利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央政府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央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诱发产能过剩中责任的不同和在抑制产能过剩中作用的不同,本文给出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体的规制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是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利用HP滤波衡量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并利用1999—2007年的季度时间数据检验两者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出缺12和货币缺口都是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且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远远大于产出缺口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基于超额工资增长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之争是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问题争论的焦点,通货膨胀类型的差异隐含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不同政策选择。本文基于2000年之后超额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而非超额工资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分部门工资数据的研究结果亦未发现超额工资存在对通货膨胀的显著响应。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2000—2007年中国尚不存在"工资-通货膨胀"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拓展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结合中国参数进行校准,然后利用校准模型研究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特征及其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与中国实际通货膨胀惯性类似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研究样本期间,中国通货膨胀惯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而逐渐下降的驼峰型特征,而且与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正在缩短,而为了进一步降低通胀惯性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引导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是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TVP)模型考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十年来,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一直都存在着促进效应,但影响水平却经历了一个倒V型的变化;对城市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强于对农村消费的促进效应,且在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政府行政与事业经费支出对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而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对消费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各种度量方法和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变量,然后采用中国季度数据,在多变量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和ECM等方法发现,在长期内流动性每提高1%,会带来通货膨胀上涨0.79%。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表明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冲击对我国通胀有持久的正向影响,而国外通胀冲击对我国外溢效应甚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通胀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柯夫域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使用中国1985年以来月度数据,基于马尔柯夫域变模型考察了通胀水平及其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我们将通胀的不确定性分解为两类成分:未来通胀冲击的不确定性和未来通胀均值域变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的通胀水平伴随着这两类不确定性成分的同时增大,这意味着通胀成本很大程度上和不确定性的成本联系在一起,稳定价格和维持低通胀环境可能成为央行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本文结果还表明,域变模型相对线性自回归模型以及ARCH模型更好地刻画了中国通胀率过程的特点。以往应用中忽略了这种域变特点可能导致通胀预测值相对于真实值的系统性偏差,或者通胀不确定性的错误估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估计——基于贝叶斯Gibbs Sampler状态空间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到的通货膨胀可以分解为趋势成分和暂时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即核心通货膨胀。准确度量核心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形势的判断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状态空间模型,然后将贝叶斯Gibbs Sampler方法应用于估计该状态空间模型的参数,以克服卡尔曼滤波的缺陷。本文估计了1991-2010年的核心CPI,结果表明估计的核心CPI很好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变化,同CPI相比,核心CPI有较小的波动性并且与货币供给增长率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由此得出结论,当前只要食品价格不出现持续的大幅上涨,同时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即使个别食品价格上涨造成CPI上涨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锚定:基于消费者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区分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基础上,研究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和锚定的特点,发现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呈现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往往在通货膨胀实际值较低时更多的经济学家做出偏高预期.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显示低收入阶层对物价上涨更为敏感,大城市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最敏感.总体如果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物价上涨,则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概率增加.发现居民物价预期指数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冈,但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却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发生.国际比较发现英国居民物价预期指数显著高于中国.锚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是防止通货膨胀预期加速形成,防止中央银行陷入通货膨胀预期陷阱,为此需要单一化中央银行职责,建立通货膨胀预期中期监测机制,竖立中央银行反对通货膨胀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8.
核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有的核心通货膨胀计算方法假设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可以表示为核心通货膨胀与异质性相对价格变化之和,然而这种价格变化的分解方式既缺乏理论基础又违背经济直觉。本文将经典的新凯恩斯模型推广到多部门情形,证明了多部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各部门商品价格变化的理论分解公式。以这个分解公式为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两阶段估计方法,给出了根据稳态权重估计核心通货膨胀的简便方法,估计出了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有效性检验表明,根据两阶段估计方法和基于稳态权重的估计方法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都是有效的核心通货膨胀度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的通货膨胀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就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的路径动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路径中存在着显著的高通胀区制和低通胀区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在此情况下,正确判断通货膨胀所处的运行区制就成为确保经济调控政策科学有效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曾珠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8,(1):35-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宏观调控艺术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缺陷,烫平大的经济波动。当前,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应进一步提升,应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精确性、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努力构造宏观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