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金融稳定再贷款,支持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再贷款分为五类:地方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用于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紧急贷款;用于退市金融机构个人债务和境外债务兑付等其他风险处置类再贷款;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来,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以发放紧急贷款、风险处置类再贷款和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等方式向被救助和处置的高风险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稳定再贷款,用于兑付自然人债务和外债合法本息,弥补股民保证金缺口。金融稳定再贷款作为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主要手段,具有决策时间短、资金到位及时的特点,有效帮助了陷入严重支付危机的中小金融机构摆脱流动性困境,保护了高风险金融机构自然人债权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再贷款使用效应和管理特点 从目前我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救助性贷款.即人民银行为缓解金融机构支付压力、帮助恢复信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而发放的一种再贷款.包括已关闭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向中央银行的正常借款、各地保支付的救助性资金和兑付自然人存款所垫支的再贷款,还有为治理金融"三乱"及社会上各类基金会等所发放的再贷款.  相似文献   

4.
《浙江金融》2004,(4):1-1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的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个人.从2004年3月25日起,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浮息分三年逐步到位,且到位后加点幅度减半执行.  相似文献   

5.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央银行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为支持资信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和扩大消费信贷,确保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中国人民银行从1999年四季度开始,在再贷款中专门安排了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  相似文献   

6.
央行机构与商业银行携手落实贷款项目,是保证全部支小再贷款资金用于小微企业发展、将优惠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 为引导金融机构“浇灌”小微企业,今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 所谓“再贷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它是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的资金,被称为“再贷款”。  相似文献   

7.
郭红亮 《甘肃金融》2006,(11):14-16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商业银行发放给企业和个人的商业贷款一样,中央银行发放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同样存在一个债权维护的问题.为处置和化解问题银行、证券公司、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财务公司的风险,由1995年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肇始,近10年,中国人民银行给问题金融机构发放了数额巨大的再贷款,大部分尚未收回.  相似文献   

8.
处置地方金融风险再贷款是专项用于兑付个人债务的专款专用资金,涉及而广、政策性强、事关社会安定大局。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再贷款的管理,2002年6月,在我们对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中,发现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些问题。 一是市以下财政部门滞留大量专项贷款,没有及时全额拨付给兑付网点。据不完全统计,某地市、县、乡三级财政部门共滞留专项贷款近5000万元。二是专项贷款到位后兑付不及时,如个别乡财……  相似文献   

9.
中央银行再贷款:泛化、反稳定性与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央银行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基于对新形势下中央银行再贷款制度变迁的分析,现行再贷款政策存在泛化、准财政化、反稳定性、衍生道德风险等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规范再贷款的运用,并适时建立金融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人民银行为了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保护广大储户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在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或将要发生支付危机时,对其发放专项用于保证个人储蓄存款支付的人民银行再贷款,紧急贷款的发放,对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支付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其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1.
1、贷款条件与贷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相矛盾,发放难。金融稳定类再贷款的用途和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放对象是存在金融风险的金融机构或地方政府,再贷款管理办法要求再贷款有抵押、担保作为保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获取小额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往往都很难实现,符合担保条件、有担保资格并愿意担保的担保人实在太少,能够找到的担保人往往又没有担保资格或达不到合担保条件。  相似文献   

12.
姜乔 《武汉金融》2002,(9):49-50
近几年,人民银行为了处置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发放了一批救助再贷款,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保证地方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据对部分地区救助再贷款的发放、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加强管理,以便充分发挥救助再贷款的作用,保证救助再贷款的安全收回.  相似文献   

13.
匡立英  张世芳 《上海金融》2001,(6):38-38,34
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是地方政府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在自筹资金不足时,经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发放,专门用于解决地方政府要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地方金融机构支付个人债务和合法外债资金缺口的专项再贷款。  相似文献   

14.
李德 《甘肃金融》2012,(10):10-14
1.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初期,人民银行主要运用再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管理两大重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凋控。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恢复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再贴现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央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其业务对象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居民等社会经济主体。“三定”方案后,中央银行的基层机构业务更凸显了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等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支撑.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主要职能部门及辖区内县市支行业务实践为例,探索了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拓展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投资博览     
央行将獨立执行货币政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草案》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和对金融机构的管理权;它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发业务,不受其他行改机关、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任何个人的干涉。 周正庆说,实践证明,只有币值稳定,才能促进国民  相似文献   

17.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再贷款不仅具有调控总量的作用,还具有结构调整的作用,在经济转轨阶段,是一项比较有效的调控手段。1994年以前,由于受金融环境的制约,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财政存款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财政资产,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规定:“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应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9.
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新增3,000亿元、5,000亿元以及10,000亿元再贷款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活力,2021年9月又单独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投放贷款,帮其纾困解难,复工复产。本文通过分析Shibor和支小再贷款利率数据,建立模型等方式,综合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对策行为进行剖析,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运用支小再贷款资金节约成本的同时,让支小再贷款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效,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创造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出效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有盈利、更多小微企业发展获支持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及转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以来的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也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政策工具。基于对央行再贷款政策三次转型历程的分析,针对当前再贷款存在的问题,我国再贷款政策需要进行第四次转型。转型目标是再贷款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调控手段,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转型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