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9日,首创集团三大旗舰之一的首创置业在香港挂牌上市,面向海外投资发行了5.6亿股的新股,成为“非典”以来第一家成功在香港挂牌的内地房地产公司。首创置是如何在非典危机和房贷紧缩的不利政策环境下上市的,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赖林 《中国经贸》2014,(16):246-246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纷纷以上市的形式寻求发展,许多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而言,由于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报表核算存在差异,影响财务报表的统一,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本文在分析香港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不同点的基础上,探讨内地房地产企业在香港市场后多面对的会计核算差异,以此为上市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回归十年,内地与香港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中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的十年与香港回归的十年基本重合,十年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处处显示出“香港经验”的印记,十年后,这些“香港经验”仍然值得内地房地产行业继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林敏文 《开放潮》2002,(11):16-17
近十年来,福建省民营企业掀起了一股“香港上市”的热潮。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福建背景的上市公司(即主体企业或主要利润来源在福建)已接近40家,涉及电子、化工、制药、食品、农业产业化、轻纺、房地产、金融和酒店娱乐业。在香港证券市场逐步形成了一个“福建板块”。这些在港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企业主大多在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移民香港或是海外的华侨,他们在香港或百慕大、开曼群岛注册公司后,回头以该公司名义到家乡投资,然后上市。这些一向在内地表现低调的福建背景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闽港经济交流和联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香港证券市场投资具有内地背景的企业.大多会在国企股或者是红筹股之间进行选择。但许多投资者对红筹股与国企股究竟有何区别,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分析。国企股是指在内地注册而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电讯、马钢、上海石化等:红筹股是指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内地驻港中资企业.如华润创业、招商国际、中国移动等。 1997年港股最热时.红筹股较受市场追捧。因许多红筹由“借壳”而来,具有较多“注资”炒作的概念,加上红筹企业位于香港,与香港传媒、投资者接触机会较多.故而较为“吃香”。但随后许多红筹公司进行的并购效益欠佳,尤其是为收购而配售的新股.大大摊薄了股东权益。另外,由于许多红筹公司1997年前参与投资香港房地产,在金融风暴期间受到重挫,红筹股价由巅峰大幅跌落.如华润创业由38元/股的高位落到5元/股.招商局由27元/股跌至4元/股。 青岛啤酒为第一间在香港上市的国企,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港上市。后来,又有多间国企在港上市.其中许多为制造业的企业.如马鞍山钢铁、洛阳玻璃、广州造船等,这些企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日渐增加。在内地逐步开放市场之前,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的H股或红筹股,而现在海外投资者则可借着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内地的A股市场。  相似文献   

7.
<正> 一、香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中心 自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香港的资本就大量进入内地,近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内地的“第一大外资”的宝座。“九七”之后,香港的这一地位不仅不会削弱,而且更因香港的回归会得以强化。这不仅表现为香港资本更大规模地进入内地,与内地企业更多地进入香港上市融资,而是主要体现在香港作为外国资本与海外公司与中国内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基地的地位上。 我们仅从近年来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地区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变动,来分析这一趋向。众所周知,香港真正发挥具实质意义的海外地区总部中心的作用始于80年代。表1,显示了日益临近“九七”,海外公司日益加速进入香港的走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8,(8):54-55
今年前3个月,香港已有8家公司取消或推迟了IPO计划。而此前5年中,这个数字也只有14家。 源计划3月28日香港上市的恒大地产集团,其IPO申购期延长一天,仍然难免最后一刻“流产”的噩运。而就在半年前,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中国SOHO向散户公开发售的股票则获得了169倍超额认购。 半年时间,曾经被称之为“摇钱树”的IPO,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9.
香港商情     
林影 《沪港经济》2008,(8):70-71
金融 网龙“跳离”创业板登上香港主板网龙是目前内地第8大网游公司,是继金蝶软件之后,又一家由香港创业板转为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上市后,网龙的收益由2006年约1.2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7年约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到4倍。年度利润也由2006年约4298.5N元人民币增长至2007年约3.75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8倍之多。  相似文献   

10.
司思 《中国经贸》2007,(7):66-67
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在新鲜出炉的“华商天下1000大”中排名高居50强的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在内地发起主办了一场以“内地及香港投资气候”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围绕中国的资本市场、香港的投资气候及香港的房地产投资方法等投资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两地多名业界资深人士应邀出席并发表精彩观点,内地诸多杰出企业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莅临现场。  相似文献   

11.
10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在旧金山市出席“2005粤港-美国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午餐会时表示,香港靠近内地,是内地企业集资的最佳地点。12年来,已有316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9300多亿港元,有关公司的股值占在港上市公司股值三成,而且交投频繁。而在香港和  相似文献   

12.
跨入1997年,香港的股市不知不觉中刮起了一股走势强劲的“红色”旋风,这股“红色”旋风就是近期香港股市的新热点:红筹股。一时间,红筹股概念成了市场的宠儿,股民竞相追捧的对象,不要说那些已上市的绩优红筹股股价节节上升,行情火爆,就是有红筹背景的新股上市也往往成为市场的焦点,其招股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倍的超额,真可谓是气势如虹。其实,红筹股在港受到青睐早已有之。所谓红筹股,是指那些在港上市的具有中资背景或由内地企业控股的股份公司,它同H股一样,都是内地企业实现在港上市的途径之一。所不同的是,H股在港上市的同时,一般也在内地发行A股,而红筹股则仅仅在香港上市,在内地并不发行股票。所以严格来说,红筹股公司应属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受香港市场  相似文献   

13.
林华 《东方经济》2003,(9):38-41
“香港证券市场是中国企业通往世界的国际列车。”8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香港上市(广东)研讨会上,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周文耀指出,香港证券市场既是一个本士市场又是一个国际市场,欢迎广东乃至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充分发挥内地“世界工厂”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达到互补双赢。分析人士认为,自今年初以来,一度停滞的内地企业香港创业板上市热将再次升温!倍受资金短缺困扰的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将上市目标锁定香港创业板。然面,民营企业不顾高昂的融资成本及自身问题,采取不同手段,甚至走地下灰色通道,去挖掘最后一座金矿——香港创业板,他们赴港融资真的准备好了吗?他们真能得到港交所及投资者认可,并在香港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2006年2月底到3月初,由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主办的“第七届香港房地产服务及城市建设博览”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这是贸发局第七次在内地举办同类展会,为期两天的博览中,来自香港的 20家分属测量、建筑及室内设计等服务行业参展商,向内地业界人士介绍香港多元化的房地产服务,展览吸引了近3,000名内地房地产开发商、业内相关领域的服务商,以及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博览期间,还举行以“现代社区建设之成功要素”为主题的一系列大型研讨会及专题讲座。香港房地产业界翘楚围绕当前内地住宅建设发展中,愈来愈被重视的各种环保建设、人文小区、室内设计、物业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在全面且深入地介绍香港房地产业优质服务的同时,亦与内地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两地的合作空间和渠道。  相似文献   

15.
杨丽媪 《上海经济》2006,(10):48-4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自1993年青岛啤酒海外成功上市后,短短13年间,内地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总量已经突破了350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40家企业成功赴海外上市,募集资金高达138亿美元。与此同时,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多伦多乃至东京、韩国等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频频造访中国,对内地企业伸出橄榄枝。随着2006年7月15日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各大证交所更是掀起一股到中国“抢客”的风潮。  相似文献   

16.
香港房地产加快对北京的投资 而CEPA给北京带来的震动有多少呢?CEPA允许香港公司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涉及自有或租赁资产的房地产项目服务,提供以收费或合同为基础的房地产服务,这等同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的协议,使香港地产商进入内地的门槛大大降低.香港地产商投资内地步伐在加快,近期已经有一些香港地产商在寻找北京地块.  相似文献   

17.
为“九七”回归铺路厂商统一商品名称据外刊报道,由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不少生产消费品的跨国企业纷纷收回在港沿用多年的代理权,为扎根香港、进军内地做好准备。还有一些公司趁“九七”前大量新移民来港之际,把产品的中文名称从内地“移民”香港,以免新到香港...  相似文献   

18.
战后40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由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小商港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旅游和信息中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资本市场资金充裕、借贷灵活。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国有企业运用股票方式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赴香港上市。目前,全国已有33家大型内地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H”股),50多家驻港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红筹”股),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7%。在过去3年多,中国企业透过H股和红筹股的形式,先后在香港股票市场建设。例如:1997年5月上市的…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8,(12):18-19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月29日】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已经开始采取打折等一些激励手段来应对下降的销售额,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政府采取的旨在给经济降温的紧缩信贷等手段正在发生作用。中国大陆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万科集团,在元宵节当天宣布,将其在上海的10个房地产项目全面降价,降幅超过5%。这是该公司首次在上海如此“大手笔”的降价。  相似文献   

20.
福建民企香港上市掀第三波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满 《开放潮》2004,(3):47-48
2003年12月23日,中国内地首家黄金矿业公司——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此举标志着以福建紫金为代表的闽企赴香港上市第三波高潮悄悄掀起。在香港股市中的“福建板块”再添生力军的同时,福建民企蜂拥香港上市现象也再次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