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当奥运游客在8月份蜂拥来到北京时,他们会大惊失色。降落在呈卧龙状的机场。它的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家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有着长长的、缓缓起伏绵延不断的屋顶造型,十分容易让人想起同样规模庞大的紫禁城的线条.而在以后的旅途中,这样的印象将会陪伴游客们从始至终。一个充满了现代活力的古老文明。  相似文献   

2.
陈文辉 《价值工程》2010,29(23):86-86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而这也促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本文通过项目实例分析绿色建筑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沈红冲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8):42-42,51
"生态学"原是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现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当前人们都提倡绿色生态生活,而现代绿色生态楼宇建筑是符合了人们生活得需要。文章就绿色生态楼宇建筑应具备什么条件,应如何设计?论述了生态学的角度下得现代楼宇建筑设计,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建筑节能采暖通风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危机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世界性问题,也是人类公认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面临着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户,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建筑节能问题进行分析,特别阐述了节能采暖通风措施的应用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批造型独特、工法精良的建筑。这批建筑遗存数量较多,并且由于体现出中西建筑文化双向流动的典型特征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遗产的考证和实地调研,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式样的四种基本类型:即洋门面式样、石库门式样、外廊式样及大屋顶式样,通过对建筑式样的典型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进入中国内陆中小城市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代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筑形态设计已不是单一的造型艺术.站在当代建筑建造的意义上看,它应满足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从建筑美学上看:构成艺术的介入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使得当代建筑造型具有超强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从构成艺术上看: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绿色发展新时期,低碳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城乡建设行业发展的核心主题。在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因传统建筑文明可以衡量城市与建筑文化先进的程度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人如今引以自豪的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地域性传统建筑,既是我国不同地域多民族建筑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我国先民们在农耕时代积淀的建造智慧和经验。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还应该创造代表当今社会发展水平的新的建筑文明。"低碳"、"绿色"应该成为新时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也将是未来城市与建筑的内涵。从新时期建筑方针的思考,到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技术路线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杨帆 《活力》2013,(6):130-130,143
在文化本质上,大凡建筑,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语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环境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该文论述了建筑的意境美是建筑的灵魂,通过列举各建筑实例,阐明了有个性美的建筑多为追求意境,显现意境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解锰 《价值工程》2013,(26):117-118
广州亚运会主会场位于广州市黄金节点——海心沙之上,在建设之初被批准为临时建筑。然而随着两年使用期限的到来,这座本应寿终正寝的"匆匆过客"却华丽转身,成功贴上了"永久建筑"的标签,其变身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受到外界的质疑。临时建筑变身永久建筑、公共绿地变身演艺场所、低密度保护模式变身高强度开发模式,这些变化对海心沙片区的发展和城市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文章从空间形态、城市文化、公共政策等视角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被动节能建筑"正在变成一个为人熟知的词汇,并从一种理念渐渐变为现实。"被动节能建筑"指的是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建筑。"被动节能建筑"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相似文献   

11.
贾军尉 《河北企业》2014,(4):113-115
<正>一前言现如今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创造越来越优质、舒适、安全的空间。建筑作为人类自古以来进行工作、生活、学习等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人类智慧与艺术的集合体。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建筑也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改变,要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而现代建筑的发展必然缺少不了当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吕东阳  徐常富 《价值工程》2011,30(34):100-100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赋予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全新的涵义。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引起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涌现出好多优秀作品。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伴随着人们对绿色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用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使建筑变的更加人工化、智能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绿色建筑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而国家又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绿色建筑虽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绿色建筑的实行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绿色建筑的含义、发展趋势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心中所需要和所想象的"家"都不一样,而成功的住宅建筑空间设计就是结合大多数人所想的"家"的空间,再加以统一结合与去粗取精。让大多数使用者都满意,创造出有个性而实用美观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是人类建造的满足自身需求的生活场所。城市和建筑使人类的生活充满智慧、激情、惬意和舒适。而这两者均是人类借助自然资源建造和积累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回溯人类与地球,建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逐渐占据主流,建立环境友好的消费安全,以保证建材制造商和消费者卫生,环保要求。卫生技术生产,减少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这是必然是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专家们提出的"绿色建筑"的理念,建设绿色建筑是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23):287-289
光是神秘的,是人类能知的极限速度物,光与实体的作用形成了"影",光影使建筑的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并对于建筑空间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光是建筑设计师不可忽视的要素,是一个空间设计的主体。正如路易斯康所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第二期沙龙"区域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发展"于2012年9月15日在上海举办。  相似文献   

19.
雷芸  魏永涛 《价值工程》2011,30(30):88-88
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是最早进入到人类生活当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记录历史的一本"史书"。本文主要探讨一下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的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20.
雨山 《上海房地》2015,(1):26-27
一、"奇怪建筑"的内涵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奇怪建筑"提出了批评,一时间,"奇怪建筑"成为舆论热词。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奇怪建筑",始终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笔者认为,对"奇怪建筑"不妨这样定义:"奇怪建筑"是指违反科学规律,违背功能性、社会性、文化性的最基本要求,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甚至出位,破坏城市天际线,不能给人以美感的建筑物。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欠缺科学性从技术的角度讲,建筑形态违背科学规律,损害结构受力的科学性。拿国人骄傲的"鸟巢"来说,其超静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