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羊晨 《中国经贸》2010,(12):98-99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与现状表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必须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开展工作改革,加快中国金融业监管进程,从而适应全球金融服务的潮流。本文概述了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阶段系统地回顾了过去三十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充分评价了中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强调了中国金融业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下,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对外开放的方式,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并且指出,只有强化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才能应对开放带来的竞争和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徐兴龙 《中国经贸》2012,(8):134-134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将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详细分析,结合金融监管现状,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建言献策,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多的是一种建设性破坏力量。我们在长期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近期政策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开放水平与金融改革、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0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强,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关联度愈来愈大,必须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将混业经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有的分业体制存在着制度滞后的缺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深化改革,逐步实现金融监管从分业经营到平衡过渡。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以来,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日本传统的保驾护航式的金融行政体制终于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面临入世后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日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金融业混业经营势在必行。经历了金融风暴的袭击之后,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美国,正努力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模式。这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中的金融监管无疑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强,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关联度愈来愈大,必须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将混业经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有的分业体制存在着制度滞后的缺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深化改革,逐步实现金融监管从分业经营到平衡过渡。  相似文献   

9.
艾蔚 《山东经济》2002,(3):53-54,59
为应对入世挑战,现阶段的中国金融业已进行了积极地改革,但金融监管却未能紧跟金融业的发展而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适时的改变,从而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羁绊。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入世后在开放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并试图就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全面发展,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发展健康的金融机构体,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有效的金融监管调控体系,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初步形成了金融法律、法规框架体系,金融业已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周浩  胡杨成 《乡镇经济》2002,(12):37-38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出现了自由化浪潮,它打破了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经营界限,发展“全能型”的金融服务公司,意味着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在新的世界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应该怎么做?一、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1、1993年以前,中国金融业处于改革初期,金融监管当局就意识到分业经营的问题,并不断向此方向努力;但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更多地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尽快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让其在行政指令分配资金的管理体制的夹缝中尽快成长,所以从1992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开始产生泡沫,大…  相似文献   

12.
卫娴 《山东经济》2003,(3):30-32
金融全球化正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种主流发展趋势,如何界定“金融全球化”这一概念尚在探讨之中。我国银行业面临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该如何应对,本文主要就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一体化下体制、业务、经营管理、国际化、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在微观与宏观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开放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在将中国金融开放分为萌芽孕育、基础奠定、深入探索以及稳健推进四个历史演化阶段的基础上,从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倒逼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以及加快资源要素流动四个方面阐释其逻辑机理,进而认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多方位金融开放、渐进式金融开放、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化改革以及从宏观角度看待金融危机。文章还结合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中潜在的问题风险,提出未来中国将持续推动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外汇管理政策的连续稳定性;建设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协同金融开放与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深化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将是影响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对21世纪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揭示了以金融证券化与美国金融监管放松等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在此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并从金融监管框架、美联储职能以及金融业薪酬激励制度等层面,深入评价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最后,从国内金融利益集团、国际金融监管竞争和现代金融发展模式等3个方面研究了美国进一步推行金融监管改革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次美国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局部扩散到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金融监管模式的恰当与否,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时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问题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有效金融监管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统一监管模式的构建,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齐亚莉  伍军 《天津经济》2005,(7):35-38,51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当前出现的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现象所引起的金融运行格局变化,不仅改变了金融交易结构,而且也在推动着金融监控体系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式主要是预防性的监管模式,这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相对立。为了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及金融交易技术革新的现实,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优化金融监管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必然的,但是我国目前推进混业经营还面临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改革国有银行和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安排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建设、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相关法规的完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记者王慧)近年来,以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信贷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迫在眉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承办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发布会5月9日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第6年。6年中,外资银行在中国资产从0增长至超过1.3万亿元。如今,面临着监管、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战略问题,外资银行不仅要思索“全能银行”是否还能在全球延续,更要直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金融理念意识,而且会改变金融业的服务方式、产品营销方式和交易管理方式;金融业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将使金融业出现集中化的态势;随着更高形式的经济整合、经济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将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金融市场的全球开放、网上银行的全球服务,将使金融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的多方面竞争与挑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大量准入,对中国金融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惟有积极竞争与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