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在立法上关于允许或不允许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规定导致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建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统一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缺少对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这一做法非常的不合理,所以要求确立相关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就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赔偿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依据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一直被专家学者热议,并为社会大众所关注。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之不同,以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之必要性为前提。要深入研究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现状,以及解决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多角度、多领域、多手段地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方面进行探索,积累了部分经验。但在当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争议种种,且民事公益诉讼本身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对今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重新进行程序设计,从而寻找出解决办法,可以为检察机关今后顺利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工作提供思路与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缺少对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这一做法非常的不合理,所以要求确立相关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就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赔偿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依据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法的价值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保护被害人合法权利的目的性价值,其工具性价值体现为: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体现法的效率追求和安定性追求。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保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通过详尽的立法予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王朝许 《魅力中国》2011,(5):167-168
死亡赔偿金是致害人因其侵权行为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所造成的损失的一种补偿。相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后者已经由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不予支持,而在死亡赔偿金这个问题上,由于对物质损失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支持死亡赔偿金有了分歧,再加上司法解释的前后差异更让人们在司法实践中感到无所适从。本文尝试对附带民事诉讼中应予支持死亡赔偿金的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冯兵 《魅力中国》2014,(11):212-212
服判息诉、案结事了是审判执行工作的“硬道理”。刑事审判工作常常面临最尖锐、最复杂的社会矛盾,服判息诉、案结事了对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大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案结事不了”的现象,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或者当事人或其家属不服判决,申诉、信访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研究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案结事不了的原因,寻求实现刑事附带民事审判“案结事了”的对策,具有现实紧迫性,是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受理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权益争议,将两种性质不同的争议并案审理,在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附带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行政诉讼法没有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也未对此作出司法解释,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和必然。本文试从理论上和审判实践上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中有关问题加以探讨。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  相似文献   

11.
将处女膜作为"物质"加以索赔,是人格权的商品化,与法理不合;而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行政裁决作为行政机关解决特定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融合。目前存在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三种司法救济方式尚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政监督和当事人权利保障的作用,而当事人诉讼不失为一种值得我们考虑和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侵权行为发生后,通常是赔偿权利人以原告身份起诉要求赔偿,但侵权人是否能以原告身份提起诉讼,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要从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入手,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具有民诉法上诉的利益,是民事诉讼的适格主体,其以原告身份提起的诉讼在性质上属于消极确认之诉,符合民事诉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如申请回避、委托代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杨硕 《魅力中国》2011,(20):150-15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商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运用,程序简繁分立是从总体上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成本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完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本文主要探讨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以及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有效对策,以期推动简易程序诉讼制度的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6.
陈萍  肖振华 《魅力中国》2013,(25):325-325
在“国家本位主义”的强势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被害人度其家属的权益中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作用,自身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它的科学运作.这其中既有法律自身的因素,也有司法机关不重视等原因.有必要从法律法规、内部规定以及法治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不断对附带民事诉讼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邵艳 《黑河学刊》2012,(12):63-6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现象的不断出现,在现有法律体系和传统的诉讼方式不能为它们提供保护的时候,民事公益诉讼填补了民事诉讼的空白。民事公益诉讼得以在我国发展的关键就是必须扩张民事诉讼机能。其中,有关林业的法律规范略显苍白,急需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首先阐述我国审判对象确定的立法、司法状况,比较分析市场经济国家当事人庭 前确定争点程序,论证了改进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对象确定制度的必要性,建议立法中确定当事人主导进行、法院协调组织的庭前准备或争点确定的专门程序,增设“法院的判决不得超越或变更当事人诉讼请求事项的范围”的条款,从而保障当事人的民事诉讼的处分权、辩论权、实现当事人诉讼目的多元化,提高诉讼效率、效益的诉讼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判中的诉讼控制因素,是刑事审判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以此要素来衡量我国的刑事审判模式,我国的刑事当事人的程序参与相当有限。这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也不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尤其是在量刑环节,存在严重的参与缺失。应当构建专门的量刑程序,以保障刑事当事人的诉讼控制权,使其充分参与诉讼,进而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栋 《老区建设》2014,(16):28-29
刑事案卷流转是刑事诉讼由一诉讼阶段进入下一诉讼阶段的必经环节和主要标志。中国刑事诉讼法有关刑事案卷流转的规定乏善可陈,流转情况不透明、不公开。应明确规定将刑事案卷流转情况附卷,随案移送,全过程接受专门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