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莲秀 《魅力中国》2014,(7):154-154
“扬长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扬长避短,教师立足于为学生服务。通过精心的设计,以学生为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扬学生之所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为今后人生道路的成功、成长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扬长教育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的探讨,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供一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尚敏 《魅力中国》2013,(26):364-364
“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乃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每一个班级中,或多或少的学生不同于大众,他们或因自身生理缺陷,或因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影响,或因某种个人遭遇等等形成个性中的柔弱、自卑、自怜等心理阴影,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学生间的差异很大。“学而有异,和而不同”。对待每一个学生其身上的不同点,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对其付出同样的关爱,不嫌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我们提倡的“因材施教”既要表现在教学上,又应表现在教育上,老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能因讲究学生共性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应因势利导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守民 《魅力中国》2014,(9):199-200
新课改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每一住有差异的个体都要因材施教,予以有效地引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同步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志强 《魅力中国》2013,(16):220-22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因素都必须通过学生产生作用,顾而教育必须从分析学生特点入手逐步分析学生成绩差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找出学生成绩差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长久有效的督促学生进步。本文从大的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4,(41):F0004-F0004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继承了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兴办的铭章中学的优良传统,成长在中华名校新都一中的摇篮中。学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办学理念,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平教育、激励教育为主导,以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优长教育为办学宗旨,高扬人文旗帜,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智力、个性、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14,(37):F0004-F0004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继承了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兴办的铭章中学的优良传统,成长在中华名校新都一中的摇篮中。学校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办学理念,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平教育、激励教育为主导,以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优长教育为办学宗旨,高扬人文旗帜,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智力、个性、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芊芊 《魅力中国》2014,(4):290-290
再穷不能穷教育,每住家长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就是第一个分水岭,学生从初中起便面临课业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等问题,然而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便越来越多地得到认识,虽然体育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状态和业务水平息息相关,但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仍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的多样性具体实施,充分发挥个人才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差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自觉性缺乏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学习成绩差、操行差的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是良莠不齐,会出现“优生”和“差生”,往往“优生”受人重视,而“差生”被人冷落。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在教育过程如何使差生得到转变;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应尽职责,对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春生 《发展》2008,(2):102-103
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公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均等的对待和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其二,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能够体现并坚持差别性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身天赋条件的教育,不仅在机会上,而且在结果上使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教学公平的价值意义,首先在于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平等权利,每个学生有权得到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10.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杨丹 《魅力中国》2010,(15):53-53,60
就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而言,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初中的一些“问题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不文明、赌博上网等等问题在职业学校学生身上是层出不穷。本文通过一个学生案例探讨如何就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拥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发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王翠霞 《发展》2011,(10):176-176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4.
沈慧 《魅力中国》2010,(36):128-128,130
懂得感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针对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状,提出中职生感恩教育的若干途径,实现校园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  相似文献   

15.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翁懿 《魅力中国》2010,(34):300-300
教育的本义和真谛是: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相似文献   

17.
王薇 《黑河学刊》2012,(7):16+95-16,95
体院学生管理难,体院的文化老师是体院的弱势群体。作为体院的文化老师兼班主任,要从严格管理,到实处;做好人、做好事;加强阅读教育,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着手。每一位班主任都希望学生成为有素质、有文化的,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优秀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朱万翠 《发展》2009,(12):149-149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追求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已成为其最高目的。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在每一个解题过程中,在每一个数学建模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晓霞 《发展》2011,(3):133-133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明确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团结友爱的意识差,集体荣誉意识淡薄,沾染了吃喝玩乐、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严重。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理想,熬天混日者有之,打架斗殴,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明确施教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实处。一、强调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注意教师自身形象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怀着高度的责任心,把全部的爱地倾注在学生身上,公正无私的关爱每一位学生,以教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以教师优秀的品质去熏陶学生。  相似文献   

20.
白媛媛 《魅力中国》2011,(15):211-211
赞美是和煦的阳光,它能使濒于枯萎的小树苗重现生机,能使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茁壮成长。赞美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是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老师、热爱学习的动力。“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班级工作中,每一天我都在不遗余力的寻找着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管他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学困生,我要将“赞美”进行到底,以这种方式,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树立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赞美”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