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新闻栏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电视台的一个收视标杆,但是一个栏目其实也逃不过兴衰周期,民生新闻栏目虽然保持了较高收视,也因为“小民生”化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备受争议,也令部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小民生”新闻如何打破发展的天花板,将是民生新闻栏目再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许丹萍 《魅力中国》2011,(10):298-299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开始走民生新闻的路子了,一时间各地的民生新闻盛行。啥尔滨电视台也先后创办了《都市发现》、《零距离》、《万家灯火》等几档民生新闻栏目。春去秋来,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民生新闻的栏目虽然还有说得过去的收视率,观众也算买账,但,观众已厌了,记者亦疲了。  相似文献   

3.
童东利 《魅力中国》2014,(14):299-299
民生新闻,就是关注百姓生计、关怀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讲,它属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主要是关注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是从百姓平常生活中发现、采集的新闻。主要是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方式上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加强新闻的互动性,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就是“百姓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导向”。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为了单纯夺取收视率而将严肃的民生话题过分娱乐化。  相似文献   

4.
李喆宇 《理论观察》2008,(1):155-156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创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民生新闻”继综艺热、访谈热之后,掀起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当前各城市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并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收视率的增长点。那么如何在高收视率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支点,如何提升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君彦 《发展》2012,(7):100-100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电视民生新闻仿佛在一夜间异军突起。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通过各种样式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找到了适宜于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沃土。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民生新闻报道以地域化、本土化的优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观众群体,观众收视率表现比较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台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不为大多数地方观众所接受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徐彩莲 《魅力中国》2011,(10):270-270
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展,观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这给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守望都市》、《直播民生》、《身边》等民生新闻一出现,收视率便一路攀升,与之相比,县级时政新闻收视率为何上不了甚至有逐步下降趋势呢?有人说,那是因为观众爱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7.
魏国宾 《魅力中国》2009,(24):49-50
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便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门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9.
提高收视率关系到城市电视台生存之大事。提高节目收视率应从栏目的科学化设置、节目质量的整体提高、电视节目的合理包装三个方面入手。在栏目的设置中要突出特色、控制数量、合理组合,栏目播出时间安排上要遵循高峰回避原则;提高节目质量要从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节目策划力度、与观众的贴近性及量化评估制度的实施等方面抓起;电视节目只有通过合理包装.门面等究方可吸引更多观众。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自如地把握民生新闻的地域性、亲民性等特点,将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通过平民化的软性表达传递给观众,将新闻本身的价值与主持人的平民化定位相结合,让更自然的信息被观众所认可,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也就高了。本文将全面探索主持人风格定位过程中,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如何实践平民化以及平民化定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281-281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由于传播方式平民化,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广大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而且还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12.
冯燕 《魅力中国》2013,(19):294-294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自出现起,政府就把它当作了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把它当作了代言人,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闻报道领域、扩大电视新闻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就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定位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丁文强 《发展》2010,(7):86-86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宣传方式的多元化,民生新闻以贴近性、通俗性、参与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各级电视台提升收视率的一大法宝。作为电视传播网络中最基层的县级台,在增加民生选题“占有量”的同时,更应提升民生新闻本身的“含金量”,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华 《魅力中国》2014,(10):285-285
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 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开播至今,经过了不足十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发展》2009,(3):82-82
据统计,国内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上万个栏目,但能让观众记住的品牌栏目却寥寥无几,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加与收视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中央电视台仅栏目化生存的节目就有数百档,各个省、市级电视台也有几十档甚至上百档栏目,与此同时,电视栏目的生存便成了各电视媒体间困扰难题。如何提高电视栏目的竞争力,不断建设特色化、品牌化和精品化的电视栏目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蔡巍斌 《魅力中国》2013,(17):294-294
当前,各类法制栏目、节目以其独具的魅力在省级以上电视台和很多城市电视台办得风生水起,收视节节攀升。而绝大多数地方电视台开办的法制节目大都波澜不惊,收视率不高。地方电视台的法制节目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强手如林的栏目中分得一杯羹,还需广大采编人员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17.
“绿色收视率”要求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本文对“绿色收视率”概念的理论背景、意义和内涵逐一进行解读,不仅是电视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搞好电视宣传,实施“频道品牌化”战略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有关基层老百姓的新闻。它彰显的是百姓诉求,反映的是社会主人的喜怒哀乐,是社会变迁的剪影。那么,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在工作生活的周围去发现、采写出鲜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闻,真正地做到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1):165-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但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观众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东西似曾相识,大同小异,观众的收视心理就在这样“千人一而”的娱乐轰炸中达到了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20.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