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为推动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产业整体结构与产业内部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与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利用临空经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升级同步,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投资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杨惠 《商业科技》2013,(10):123-124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河南省怎样才能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甚至超过全国平均的城镇化水平?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作为吸收劳动力人口最强的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势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根据1993—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数据,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以及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特色产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继而对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论显示:特色产业利用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集聚,通过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实现农民就业非农化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劳动力空间集聚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软硬性条件。以南丰县为例,政府应引导市场主体制定蜜橘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蜜橘产业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社会化服务,同时配套实施产业金融支持政策,注重特色品牌塑造和产品技术研发,最终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张娇 《消费导刊》2014,(10):23-23
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以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并认为产业集群通过要素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1990—2012年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年产值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在此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陕西省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以及格林兰因果关系;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影响,发现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后者对城镇化的推动还不明显。针对于此:应鼓励二、三产业链向中小城镇的延伸;加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1990—2012年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年产值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在此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陕西省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以及格林兰因果关系;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影响,发现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后者对城镇化的推动还不明显。针对于此:应鼓励二、三产业链向中小城镇的延伸;加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结构锁定效应理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本文使用PSM-DID方法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北振兴战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工业化、政府规模等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东北振兴战略既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分类异质性,促进了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产业转移,阻碍了成熟型城市产业转型。因此,应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突破资源型产业锁定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分类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城镇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处理好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中原经济区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缺陷。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发展中大国,外资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我国包括城镇化发展在内的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外资大省江苏省特有的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特征,以苏南苏中苏北的1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外资区域转移、集聚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不同层次地区城镇化增长中水平贡献和迁移贡献的分解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FDI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内部存在外资区域转移的现象,FDI与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苏南、苏中、苏北外商投资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外资促进了江苏省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城镇化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别,为研究山东省产城融合中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间和产业内两个角度,运用计量方法对山东省2000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正向促进产业间升级,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能够正向促进产业内升级,反之不成立。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山东省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注重产业内升级的方向,重视城镇发展质量的提升,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升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耦合、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本文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业、旅游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作用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业、旅游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三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对北京市2005-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流通业、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关系显著,两产业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流通业、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均较高且协调一致时,有利于系统组合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等级。因此应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转移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合理引导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青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全省平均水平,其表现城市规模较小,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市竞争力水平低;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呈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工的城镇化稳定性差等方面。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对皖北地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具有相关性、现状分析,有效加快皖北城镇化发展应着力培育中心城市,注重各市产业链联系;促进产业集群,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统筹推进皖北城镇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口城镇化政策,从而成为促进城镇化的有效动力,促进小城镇的建立与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与扩散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2):251-252
产业转移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也影响着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地区社会面貌,成为地区城镇化发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情况,在时间序列上就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当地已经形成初步产业规模),接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探究了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影响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多数地区工业化发展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而且愈发显出对服务业支持城镇化的需求。本文以广东省为切入点,选取1990-2012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广东省服务业对城镇化进程影响的对数模型,运用Eviews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各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用统计数据,证明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质。研究表明,服务业聚集提供了就业需求,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人口向城镇进一步集中,促进城镇化进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有必要统筹城镇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不同行业均衡发展,来促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略论产业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问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本文认为,城镇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乡村,成为乡村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城镇集中发展高端产业,乡村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城乡双赢",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生了改变,其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市民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新媒体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就业能力视野下的温州为例,介绍新媒体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0):51-52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有多方面,因此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口城镇化度量城镇化程度,在研究城镇化进程影响机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口素质、消费需求、金融深化、和政府作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根据回归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得到了它们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素质作为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促进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政府作用和金融深化对城镇化进程也有正向作用。这些因素对于城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小平 《中国物价》2013,(12):70-73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发展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二者应该是协调同步发展关系。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薄弱;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脱离,并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