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和特征出发,在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监管思路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树立“有底线创新”的监管思维,对影子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并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影子银行的内涵入手,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影子银行的不同内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其次,文章进一步详细描述了中国影子银行包含的各项机构或业务,测算了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最后,从影子银行的统计原则、监测内容和统计指标设计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子银行的统计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谢鉴  黄儒靖 《时代金融》2013,(11):128-129
在利率管制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积极影响,但随着其规模的急剧扩大,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广泛的渗透和脆弱性引起了普遍的担忧。本文从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界定出发,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对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从宏观调控层面、微观银行层面以及金融创新视角,对如何有效的实施风险监管,构建与优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相似文献   

7.
于乐 《武汉金融》2014,(4):30-3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了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业务范围逐渐扩展,融资规模不断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探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提出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界定人手,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应从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双重功能与作用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当前影子银行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对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影子银行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问题逐渐见诸于各大媒体,2013年“两会”的召开更是将该话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然而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有关认识仍未达成一致,如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及其潜藏的风险等。众说纷纭的结果,导致人们不能客观理智地认识影子银行,有甚者将其妖魔化,而对“影子银行”一知半解的亦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整个金融行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文将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金融体系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2013年元旦,人民网刊登了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该文中说: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内地"影子银行"放款量或已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该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约为15万亿到17万亿元,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此前不久,2012年12月20日,  相似文献   

14.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关注。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规模日益庞大,对经济影响日益明显却受监管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然而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统计口径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别从期限错配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监管套利以及传染性角度对狭义影子银行进行定义,并以此确定中国影子银行的统计口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浮出水面。而伴随着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资金需求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各方关注。本文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结合中西方影子银行的差异,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及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程佳敏 《时代金融》2014,(1Z):142-142
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和融资业务领域,但就中国目前而言,其范围更为广泛,影子银行概念包含多种层面,即机构层面、业务活动层面、工具层面。不同维度口径的统计,揭示了影子银行的范围。本文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及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备受关注的金融热点问题,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指出,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急剧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