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网络社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成忠 《南方经济》2005,(10):71-73
网络社区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一载体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行为结合体。本文首先审视了网络社区的活动及其技术性、虚拟性,网络社区特有问题的不断“问世”,新问题的法律空白相继出现。然后论述了网络社区法律多元的必要性、必然性,必须以国家法与自律规则结合构建网络社区的良序;各个国家、地区制定各具特色的网络法律。最后,分析了网络社区的法律规范系统,指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各个法律部门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2.
张冰清 《魅力中国》2014,(9):291-291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发挥了许多传统媒体无法代替的舆论监督作用。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网络道德文化尚未成型,所以网络舆论监督也有一些不足。本文从“微笑门”事件网络监督入手,以正确的舆论监督导向为指导,分析网络在一些敏感事件舆论监督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如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让网络发挥最大的作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8年香港“艳照门”和内地刘为强“藏羚羊假照片”事件,引发媒体、政府和公民对网络传播、政府监管、法律约束和自律操守等方面的检讨和反思。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尚彦镔 《魅力中国》2013,(11):324-32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网络舆情的成因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事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导火索,其性质往往决定着网上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力。2.社会心理,丰十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趋向决定着同样一个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强度,如当前社会中“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较突出,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就更容易引发网络关注。3.重点网站,其如果集中、突出报道某个事件,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网上热点,对于形成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4.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它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所以,传统媒体是否及时介入,介入后的报道力度或者言论倾向如何,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5.政府应对,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措施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部分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炒作,甚至从网上走到网下,与地方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有着紧密关系。6.意见群体,以资深网民为主体的网上意见群体,是影响网上舆论热度或走向的重要因素,许多“意见领袖”的博客、论坛等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7.网民参与,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网民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5.
2003年因孙志刚之死这一标志性事件而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自此,现实社会中每一件重大的公共事件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湖北石首事件”、“邓玉娇案”等一些公共事件处理中,网络舆论与传统主流媒体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本论文以“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舆论与传统主流媒体议题互动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教师范美忠在天涯社区发一帖子,描述了他在地震发生时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冲出教室的行为,网络立即掀起了一场“范跑跑事件”,并延伸成全民讨论的社会公共事件。本文试图借助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比较,结合“范跑跑”事件,探讨网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黄馨茹 《魅力中国》2011,(17):119-119
本论文选取的武汉“五道杠”事件为案例,结合网络受众对媒体的议程设置进行分析研究。论文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谈起,以“五道杠”事件为例,介绍事件中网络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两次议程设置和产生的效果,将抽象的网络受众参与下的议程设置具体化,最后通过对武汉“五道杠”事件的反思,对网络受众的议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鸿钧 《魅力中国》2013,(25):13-14
网络监督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监督,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参与到行政监督中来。本文围绕网络监督展开论述.主要概括了网络监督对行政监督的作用有打破监督者“怕监督”“难监督”的局面和网络监督方式覆盖广、方式灵活等优势。分析了网络监督在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监督不规范、事后性和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并归蚋了解决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中出现的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网络舆论监督所存在的消极面,并从立法上进行法律规制和正确引导,使网络舆论监督真正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元元 《魅力中国》2013,(31):303-3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以互联网为载体对社会的各种事件进行评判,有效地将不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稳定的因素揭示出。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虽然网络舆论对推动政府社会管理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基于网路舆情具有突发性、直接性、偏差性的特点。给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存在问题较多。为了能够发挥出网路舆情的正能量,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消除负面影响。提出监控疏导网络舆情的策略,对提高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振雪 《魅力中国》2011,(20):17-17
从“周老虎”假照案、“躲猫猫事件”众网友的参与调查到“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事件”的曝光,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和问题的解决都激发了普通公民网络舆论监督的热情。网络舆论监督对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事件是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给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网络事件中,网民的道德表现迥异于现实生活,我们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正确对待网络社会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2009,(12):60-62
2009年又将转眼即过。回头望,这一年,“庆祝新中国60华诞”,无疑是全国最大的喜事。亦是传统媒体及其网络中最热的焦点。然而。也有一些事,让我们记忆深刻。尤其是一些涉及我们某些基层政府工作作风及观念的“热点事件”,经网络传播后被迅速放大。又经“不缺民间智慧”的全国网民的“直接监督”.最后都有了一个基本圆满的结局。这些热点,多由网络最先披露。网民自发参与推进,到最终妥善解决,这再次反映了网络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就像“躲猫猫事件”,如果不是全国网友的穷追猛打.事件就不会受到如此广泛关注,以致得到公正解决。  相似文献   

14.
王晓慧 《新财经》2010,(11):24-25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的“和谐拆迁”,一边是频出的恶性拆迁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和谐拆迁”究竟有多难?面对拆迁,村民是否有权说“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络被认为是研究员工关系问题的有效因子,但组织内的社会网络对新员工融职期间的作用机制却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文章以社会网络为基础,运用模型的构建得出社会网络对新员工融职的影响。并围绕员工在融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组织内主要社会网络关系可采取的相应的支持点,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保证员工顺利实现由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姜英国 《魅力中国》2014,(16):307-30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也不断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加强网络中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曾有这样一种议论,认为实行网络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具实名表达意见,自由度似乎就受到了限制,因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从来都不是“虚拟”的,它由真实的人构成,与我们生活、工作的现实社会始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丽娟 《魅力中国》2014,(5):322-32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民主进程进一步推进,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时会形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如果社会舆论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媒介迅速传播,其效果就会成倍的放大。本文以“判决书上网”为例,分析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更好发挥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官二代     
刘莹 《魅力中国》2010,(32):379-379
事件回顾:几天前,河北的一位学生酒后在校园内飙车,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看把我(的)车(给)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这位官二代的蛮横与狂傲,无礼与无理震惊了网络。近两天来,这句话已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流行语,网友们的兴致勃勃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20.
谷歌风波还在继续发酵,中国网络上的激烈争论也仍在延续。谷歌事件引发的这次网络“地震”,造成中国网民心理上发生“位移”,向着更有利于中国互联网健康和理性、有利于中国社会更加包容与自信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