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恋爱三年,但凯雷方最终还是未能将其“心仪”的徐工机械揽入怀中。徐工科技当日公告.公司日前接到实际控制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集团”)书面通知.称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凯雷”),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此前签署的协议有效期已过,徐工集团、  相似文献   

2.
“凯雷入主徐工机械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它将使徐工甩掉国有企业时期的包袱,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通道。”  相似文献   

3.
对于上海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徐工集团的高管和徐州市国资部门的官员或许会百思不得其解。毫无疑问,和他们一样困惑的还有国际著名的投资集团凯雷,以及以挑战面目出现的三一重工,他们的作文题目都是:《徐工.我想握住你的手》。近期本无悬念的凯雷收购徐工案,因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博客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指责徐工国有股被贱卖以及凯雷收购可能危及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并表示要全盘接受凯雷的收购条件且额外加价30%收购徐工集团。更有消息称,该收购可能遭遇政策狙击。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代》2006,(12):88-89
引发2006年反外资并购浪潮的“凯雷收购徐工案",被认为是一个旗帜性事件,至少为国有企业主动寻求外资,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5.
2005年也许算不上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并购年份,但2005年的几宗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辩,绝对可以载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凯雷收购江苏徐工,跨年度的华平收购哈药,以及大大小小的外资参股内地知名企业案例,搅动起一场姓“中”还是姓“外”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在两起收购案中,公众(小股东)均是“非正式”地获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暴露出转轨期间人们对于产权归属及行为底线等等观念的混乱2005年6月初,在凯雷并购徐工方案已获当地国资部门批准却迟迟未能过关商务部之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表示愿意在凯雷的报价基础上追加30%收购徐工。之后,向又发表了近三十篇博客,成为“博客要约收购第一人”。尽管各方对向文波的动机和三一收购的可行  相似文献   

7.
最近,财经界炒作最凶的莫过于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个人博客上由"三亿美元和凯雷竞购徐工"话题而引发的三一与徐工之间的一场收购之争.一时间朝野沸腾,赞赏其勇气,视之为民族英雄的有之;认为其炒作三一,趁机拉高股价的有之;认为其想耽搁徐工改制进度,借以拖垮竞争对手的亦有之.然而事情是否果真如此简单?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同时还折射出了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徐工集团引资开始,至今已经历时3年,其间凯雷徐工收购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争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国家安全问题、国有资产贱卖问题、上市公司改制问题,等等,一个单纯的收购案变成了一个被赋予太多含义的收购事件。由于是外资收购,海外投资者甚至把凯雷徐工收购案看成外资收购的风向标。那么,从理性投资者的角度看,凯雷徐工案是否为投资者创造了价值呢?  相似文献   

9.
贺军 《英才》2006,(8):20-20
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目前已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标志性案例,其发展和结果,有着很强的政策风向标的意味。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公司并购的市场范畴,凸显出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发表了针对国际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科技的系列文章,对媒体报道的3.7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向文波提出,并购方案中实际支付方式为2.55亿美元收购徐工82%的股权,外加对赌方案,如果徐工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凯雷分两次向徐工注入1.2亿美元。向文波认为徐工科技实际的并购价格应为2.55亿美元,徐工科技被贱卖了。向文波的观点引起了各界严重关注,凯雷和徐工签定的并购协议能否顺利执行,谁都无法预料。从这一案例中发现,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对于并购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英才》2006,(11):12-12
凯雷最近与徐工修改了并购条件,由收购徐工85%的股份,改为收购50%的股份,希求以此换得国人理解:凯雷谋求的是与徐工共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并购方案能否最终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尚有悬念。虽然《世界是平的》一书最近十分流行,然而,人们对于并购者与被并购者共赢的怀疑,在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套用李宗盛“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这一逻辑,人们认为“共享是容易的,共赢是困难的”。因为共享是结果的分配,而共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利益的博弈。动态是危险的,过程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企业》2007,(8):26-26
继美国凯雷收购中国徐工机械引发业界与社会广泛质疑而停滞后,又一起外资并购个案近日掀起了大波澜。  相似文献   

13.
声音     
《中国企业家》2007,(7):20-20
凯雷让步放弃控股徐工;三九集团资产重组;华润万家收购家世界超市;万科完成对浙江南部的收购  相似文献   

14.
重工     
《中外管理》2006,(6):23-24
全球钢铁价格中国最低;宏观调控剑指电石、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设外资并购三重门;凯雷收购徐工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15.
近来,关于凯雷收购徐工一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而且,争论的范畴已远远超出该案本身。联想到在此之前关于国企购并的许多争论,感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无数国有中小企业已完成重组购并,国有大型企业甚至像徐工这样的行业老大已开始涉足购并的时候,我们仍缺乏完善的相关政策,已有的有关政策也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戴璐 《英才》2006,(8):79-79
随着三一重工(600031)总裁向文波的博客“连珠炮”,已经因为凯雷并购事件而连遭质疑的徐工机械再次被卷入风暴中心。  相似文献   

17.
谁能想像:一场关于国企改制、企业并购、战略产业保护的严肃论争,居然在网络博客上发生?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引起国家决策层瞩目的重大事件? PK的双方,挑战者是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迎战者是徐工集团。自称是“小老百姓,不想惊世骇俗”的向文波,说话历来都不绕弯子。通过多篇辛辣博客,向文波表达了自己对凯雷收购徐工的强烈不满。他试图由此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国家战略产业的保护与外资并购底线的讨论。虽然徐工在博客上针对向文波的言论给予了批驳,但无疑,向文波一直是这场舆论战的主导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文桐 《中国企业家》2006,(23):34-34
凯雷并购徐工案,促使中国政府确立了较为明晰的规则,大浪之后,私人股权投资正在齐赶大潮流2006年11月24日,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宣布,将领导一个私人投资财团出价5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巨头台湾日月光集团(ASE)。  相似文献   

19.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的系列文章,引发了公众对于外资并购徐工的热烈关注,而且正在引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关于外资并购的激烈讨论和理性思考。博客事件揭开经济民族主义之争如果我们把向文波的“徐工不能被外资控股,徐工不能被贱卖”的呼吁看作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样板,而把收购徐工的国际私募基金凯雷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国际跨国公司开始在重化工产业、基础材料产业、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并购.中国现在已成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亚太第三大并购市场。特别是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案、高盛收购双汇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外资并购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