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春海 《活力》2008,(7):53-5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诸如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等等,都越来越迫切。为此,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它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说,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改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企业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国企业会计改革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而逐步深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趋同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沈斌 《现代企业》2007,(12):38-39
我国现阶段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密切相关。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市场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对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起中国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到现在已18年。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战”阶段,其标志是集中力量推进已明显滞后于其它改革的国有企业改革,以便重新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改革日显突出和紧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明显加快。1993年,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宏观经济管理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是从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国民经济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渐完成。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7.
研究经济改革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值得引为自豪的工作和责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迅速走上富民强国的金光大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的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到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一直朝着社会主义市场化方向推进,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不断减少,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增大。而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2003年)我国经济中已经有70%以上实现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柴艳丽  刘洋 《活力》2006,(5):66-66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一是适应经济市场化的需要;二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三是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制度也必须逐步向国际财务会计制度的惯例靠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贸易和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不明显,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得十分突出和重要。贸易发展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贸易除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之外,还通过影响经济领域的制度变迁,从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为中国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等经济领域的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成熟的法治市场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不断变迁发展,由最初官方主导的固定汇率制逐渐转变为市场主导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是中国经济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也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的表现。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不同阶段和对经济的影响,总结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与特点,并提出完善中国汇率制度的建议。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汇率制度将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是我国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关键年份。因此,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已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还越来越希望了解我国国民经济的短期动态变化。为此,我们运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  相似文献   

13.
滕玉龙  张春霞 《活力》2011,(5):142-142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史无前例。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物流市场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 《物流技术》1998,(6):147-149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物流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条件。目前市场机制调节物流服务的供求、价格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已是大势所趋,计划经济条件下仓储、运输非商品化和非市场化的观念将不复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物流市场化起步晚,各个领域的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尽相同,此外在我国物流市场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市场主体适应市场的能力差、宏观调控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的物流市场化进程一定要根据我国经济、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市场发展的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正确的流通政策,这样,必将使中国物流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往事并不如烟。 未有改革前,中国已经有经济学者为改革而坚持和抗争的身影。顾准被称“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干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1964年,孙冶方在被批斗时,依然如是坚持。文革结束前后,顾准与孙冶方相继离世。“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以自己的生命在敲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门”,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冒天启,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颁奖盛典”上如是感慨。  相似文献   

16.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之高,而要素市场化配置仍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效率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之下,《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应势而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又有哪些亮点?本期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立体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市场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推进其他领域一切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相结合的特征,并已经历了起步、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阶段。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不仅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厉以宁 《英才》2013,(11):122-122
董辅扔同志是我的好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经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在七届、八届(1988—1997年)全国人大期间,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一同参与了经济转型中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20.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当前改革开放经济形势的客现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