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读父亲的画     
铁凝 《宁波通讯》2012,(8):66-66
我是父亲的孩子,从小就看父亲作画。在中国,拥有自己画室的画家是不多的,在从前的许多年里,父亲的画架常常随意放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我在油画颜料清苦的气味中看父亲怎样把空白的画布铺满颜色。当父亲擦笔的废纸撤满地板如一地怪异的花时,我就知道他又完成了一张新作。在文化萧条的时代,父亲的油画大都背朝外地靠在墙角,而水粉、水彩则被平铺在褥子底下。  相似文献   

2.
胡新华 《新财经》2009,(10):54-54
这是父亲经历过的一件事,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我不知道,父亲也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是解放初期吧。那时候,父亲年纪也小,但父亲讲起这件事时,总是眉飞色舞,似乎当时的场景就在身边又一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晨 《魅力中国》2014,(23):24-24
众所周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但依据传统的教育观念,母亲在子女教育中往往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而父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事实上,父亲与母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变化,在当代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和建构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父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及其在亲子关系中的定位,提出了实现父亲角色定位与建构的途径,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可以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无锡一个企业里面,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是总经理.儿子是副总经理。儿子一直认为接父亲的班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有一天父亲却宣布,他要在社会上以百万年薪招聘一个新的总经理。父亲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跟儿子打招呼。[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一个漆黑的夜里,父亲背着5岁的我徒步行军,没想到他—下滑倒在泥坑中,我没有摔下来,还伏在父亲的背上,但两只手却伸到了水坑里,碰巧捡回了父亲掉落的眼镜……这情景,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6.
nanet服务。这可真是天赐良机,一年前我给父亲买的电脑,终于可以不再孤苦伶仃了。赶快去邮局填表,交押金,领帐号。嘿,可能是申请的人不多的缘故,手续办得还真顺。这样在农历九七年的最后一天,我成功地把父亲推进了因特网。现在可好了,我连电话都不用打了,父亲一天给我发一个电子邮件,还总催着我回信。老头子说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看看电子信箱里有没有信,如果那一天信箱里是空的,就觉得特失望。读着父亲的信感觉父亲有时像孩子,印象中父亲除了迷围棋以外,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网络这样使父亲着迷至斯。父亲发给我的每一封信件,我都好好地保存下来,正像父亲所说的,有纪念意义呢。  相似文献   

7.
吕春 《老区建设》2010,(5):61-61
一个春天的午后,父亲挥汗如雨,在山坡上新开垦了一块土地。瞧着父亲心急火燎的神情,我推测,他一定会趁着这美好春光,在上面栽种一点什么?  相似文献   

8.
每次回忆起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给家里带来的经济灾难时,Terri German都很痛苦。她父亲拥有一家造纸机器工厂的一点股份,但是在生意开始之后仅仅半年之后,父亲就突然去世了。  相似文献   

9.
卑微的伟人     
《发展》2012,(5)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父亲88岁诞辰。6月4日,是我父亲去世8周年纪念日。在这8年时间里,我时常做梦想起他老人家,但从来没有动手写过什么文稿,兹因自己手懒。今年,我特意抽出时间,写下了我记得起的父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为对我父亲最好的怀念。 我老家在河南省许昌县一个农村。父亲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一生主要与农业打交道。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干着繁重的农活,含辛茹苦。父亲一生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他心地善良﹑与人友善﹑工作勤恳。父亲一生很苦,过去家境不好,解放后又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闹灾荒的年代,直到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吃红薯﹑红薯干﹑玉米等粗粮为主,吃野菜是常事,小麦面不够吃,大米及鸡鱼肉极少吃,喝牛奶与豆浆更是天方夜谭。生活勉强可以维持饥饱。  相似文献   

11.
我饮食过甜甜的母爱,也吮吸过魂牵梦萦的慈母深情。然而,读懂父爱,则是在我成年之后。上初中时,尽管老师拟声绘色地讲朱自清的《背影》,我始终没有感动过,更不会与自己的父亲联系在一起。在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瘦高而又不苟言笑的父亲,留给我的严厉的责骂和古典式“不打不骂不成好人”的教育方式。 父亲出生在一个很有教养又颇通文墨的家庭,因而造就父亲自小便是一个聪明颖慧的正直正统而又胸怀鸿志的孩子。可是“十年浩劫”的灾难,长沙水利学校毕业的父亲梦断故里,饮恨乡间。但他转而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大儿子身上,从他给…  相似文献   

12.
一边是人到中年,脸上写满世态炎凉的父亲,一边是不敢正视亲生父亲的儿子。叫他俩坐在一起,俩人像大姑娘见了相亲的小伙子,忸忸怩怩的。“来,孩子,把臂膀勾住父亲的脖子!”“好,笑点。”咔嚓一声,一张父子相认相会的快照,定格在瞬间。  相似文献   

13.
《当代陕西》2007,(11):28-28
郭孝义的女儿郭利苹告诉记者,她以前不太知道父亲都做了哪些事情。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那几身穿了又穿的衣服,每天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她知道父亲把家里的牛卖了去修路,上中学时,父亲每个星期只给她5块钱生活费。她说得平淡,但是不难想象,在一般都有二三十块,有的五六十块生活费的同学中间,这个花季少女常常不得不体会窘迫难堪滋味的种种情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守望故乡     
我的父亲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除了专业之外,最大的特长是下围棋,他是故乡的小城里鲜有的六段棋手。父亲很少与人交往,他的一生就像他的棋艺一样寂寞。当他在周围实在找不到对手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下棋,有时是右手战胜了左手,又有时是左手赢了右手。我从小听惯了父亲在棋盘上落子的声音,那种声音就像珠落玉盘,令我一生怀念。当父亲的两只手难分胜负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把棋一拂。其实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父亲是一位日本的遗华孤儿,我们的老家原是日本长崎,祖父是一个老实得像一块礁石的渔民。爷爷、奶奶、伯父和姑姑…  相似文献   

15.
张程 《新财经》2009,(9):43-43
1956年,我出生在甘肃兰州的一个军人家庭,2岁时,全家随父亲的部队调到了宁夏。 那时候,“反右”运动如火如荼,身为团职干部的父亲因为太耿直,提了很多意见,于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并被抓起来判了三年。父亲想不通,就自杀了。从此,我们孤儿寡母,一家五口艰难地生活着,而且,还要承受政治上的歧视,被看做是“黑五类子女”。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大学     
米立 《宁波通讯》2012,(12):70-70
父亲是一个孤儿,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毕夫 《沪港经济》2013,(3):16-19
百炼成钢 儿提时代的宗庆后是不幸的。由于祖父是张作霖的财政部长,父亲也在国民政府的邮局当过职员,解放后,宗家没有逃脱席卷而来的阶级斗争,父亲成了被清算的对象。迫不得已,仅仅两岁的宗庆后跟着父母从江苏迁居到了杭州。  相似文献   

18.
《发展》2009,(4):158-158
王阳明的父亲官至兵部尚书,才华横溢。但王阳明似乎一点也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聪明。王阳明5岁时,还不会说话,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但是他父亲不这样看,他觉得王阳明只是生病而已。到王阳明6岁时,终于把病给治好了。  相似文献   

19.
那是1982年冬天的事。母亲决定远离家乡,带着我们兄妹三人,追随父亲一路向西。路过陕西看到黄土枯树,母亲就开始暗暗担忧,路过甘肃,母亲惊慌的问父亲:难道你是让我们在这样的地方安家吗?父亲的回答让母亲的心都快碎了:不!这样好的地方不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20.
责任心     
《民营视界》2006,(3):34-34
也许你也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