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1997年1月2日到2007年12月31日的上证综合指数作为样本,使用ARMA-GARcH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节日效应的存在性和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节日前后一天,春节具有显著的正节前收益效应和节后收益效应,五一节存在显著的节前收益效应;在节日前后两天仅存在显著的春节节前收益效应;股票波动率方面,两个模型的节前波动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交易日,而节后波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交易日,风险溢价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春节节前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宗益  刘兰 《技术经济》2011,30(5):94-99
以上证行业板块股指为研究对象,利用ARMA-GARCH-GED模型考察了上证五大行业板块的股指收益率是否存在显著的节日效应,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节日效应在五大行业板块的表现存在差异;除房地产行业板块外,工业、商业、公共事业、综合类板块均存在节前效应,而节后效应仅存在于工业和公用事业板块中。考虑节日效应与风险波动、其他日历效应的关系后,发现房地产板块的节前超额收益主要源自一月效应而非节日效应,工业和商业板块的节前效应还受周五效应的影响,而其节后效应则伴随着收益风险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传统金融理论是在理性人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市场异象的存在使传统金融理论的地位受到质疑。作为市场异象之一,节日效应近年来倍加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文章以上证综指日收益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引入虚拟变量的ARMA-GARCH-GED模型,考察在1999年12月30日-2013年1月4日期间,股指收益率是否存在显著的节日效应,并对可能影响结果的星期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总体检验中,沪市存在显著的节前效应和节后效应;分节日检验中,元旦节不存在显著的节前效应和节后效应;春节存在显著的节前效应和节后效应,且节前效应更为显著;劳动节存在显著的节前效应和节后效应,且节后效应比节前效应更显著;国庆节仅存在显著的节前效应;在考虑了星期效应之后,节日效应依然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4.
谭小芬  林雨菲 《金融评论》2012,(1):93-102,126
本文模拟上证180指数交易,通过考察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情况验证中短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并分析不同市场形势下的效应差异,之后根据流通市值将A股市场划分为大盘股和小盘股,探讨交易量冲击和收益率冲击下的股价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与动量或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论文在BSV模型和HS模型的基础上,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除权除息对股价的影响因"牛市"和"熊市"而不同,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来至2007年5月31日的所有A、B股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将其按牛市或熊市划分为四个波段,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市场超额收益率模型,研究了股票发生除权除息事件与事件日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及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牛市里,在除权除息日前后购买并持有分红送配的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股票分红送配的比例成正向关系;在熊市里,以此购买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分红送配的比例成反向关系,研究结果为投资服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中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09,(15):19-23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来源于南京某一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文章首先将1997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分别研究牛市和熊市中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结果发现在牛市中个体投资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处置效应,但是在熊市中个体投资者却表现出了反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卖出亏损的股票而持有盈利的股票。此外投资者的个体信息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考察不同规模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动量效应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公司在牛市及熊市阶段均有显著的动量组合利润,但在同是牛市的两个阶段其表现有显著不同;小规模公司则无论在牛市和熊市均不存在动量组合利润;单纯的输者赢者组合也表现出市场状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刘凯 《当代经济》2009,(17):144-146
本文运用IK绩效分解模型从市场时期和基金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择时能力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偏股型及股债平衡型基金在熊市及牛市都具有较好的择时能力,并且熊市的择时能力要稍强;而偏债型基金在牛市不具有显著的择时能力,在熊市中则具有负向的择时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俊 《资本市场》2002,(1):44-45
<正> 从2001年7月初至9月底的三个月内,大盘盛极而衰,深沪综指跌幅已逾两成,市场再度陷入低迷。根据海外基金业的经验,基金在牛市中一般很难跑赢大盘,但在熊市中往往能够战胜市场。前者已在2001年上半年牛市中得以验证,那么熊市中基金表现究竟如何?此次股市暴跌为我们研究基金在弱市中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契机。除去基金天华等12只2001年新上市基金以及华安、南方两只开放式基金外,我们以其余33只基金为样本,以整个第三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市场流动性高低对股票价格波动具有重要影响。无论在横盘时期、牛市时期还是在熊市时期,以换手率作为度量的流动性与股票价格波动都显著正相关。只有在熊市时期以流通市值衡量的公司规模与股票价格波动显著负相关,即存在小盘股效应。以上实证结论对于分析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和推出股指期货均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林凡 《经济管理》2003,(14):86-91
本文分别对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风险因素时,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总体业绩都优于市场,而且在熊市中表现更佳;大部分基金在牛市中的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在熊市中的风险小于市场风险;所有基金在熊市中的β值小于在牛市中的β值。风险调整后,大部分基金在牛市的业绩优于市场表现,在熊市的业绩逊于市场表现,但基金该业绩特征在统计上不够“显著”。小部分基金的业绩评价在风险调整前后发生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有系统风险系数β、基金净值收益率与基准组合收益率的差值、基金净值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差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期权组合策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中国个股市场的应用基础,分别介绍了跨式以及熊市和牛市期权的特点和收益,以及在未来交易过程中可能非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汽车行业股价波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GARCH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辉  冯艳 《当代经济》2010,(3):114-116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股价波动日趋复杂。鉴于GARCH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时间序列的尖峰厚尾特征.本文采集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共计1260个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汽车和零件行业领先指数的数据,并将其分为熊市牛市两个阶段.运用GARCH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汽车行业股价具有尖峰厚尾、显著异于正态分布的特征,说明了两阶段股市中均存在杠杆效应,同时得出了收益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在熊市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的数据对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规模效应进行分析。选择在次贷危机冲击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调整与革新的这一特殊阶段,研究规模效应是否存在。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验证了规模效应的存在性;通过引入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规模效应的存在性;同时揭示了A股规模边际收益的变化规律,即随着规模的减小,边际收益先变大后变小,且规模边际收益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证券市场"市值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陈方正  汤果 《当代财经》2002,(12):24-26
“市值效应”是一个长期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的特殊现象。通常认为,市场上市值总额小的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要明显大于市值总额大的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值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近三年,无论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大市值风格组合始终具有较好的业绩;而“小市值效应”仅出现在牛市。  相似文献   

16.
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股市经历了多轮的涨跌,市场趋势的差异可能影响其价格发现功能。将近三年的市场趋势划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基于I-S和P-T模型分别对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市场趋势下股指期货对价格发现的贡献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种市场趋势下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存在细微差异,股指期货价格在震荡市中对信息的灵敏度、对公共因子的贡献度远高于牛市和熊市。  相似文献   

17.
朱东洋  杨永 《技术经济》2010,29(9):84-89
本文选取2006年1月4日到2008年12月31日期间上证综合价格指数日收益率和收益波动率的数据,建立二者变量指标的GARCH模型、AGARCH模型、EGARCH模型,对我国牛熊市轮替过程中股票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改后牛熊市期间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表现出显著的长记忆性、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利好"和"利空"消息呈现出不平衡性反应,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强市恒强、弱市恒弱现象。最后,从投资者心理预期、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投资者构成和交易机制等方面对该结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资本市场》2007,(5):14-14
<正>牛市情绪下的熊市心态梁栋(北京)“2·27”之后的大盘.一路攀升.扶摇直上.沪指直上3600点。但是.如此熊市之下.股民心态却俨然没有这样的闲逸。恐慌.不安、质疑的情绪与账户的全面飘红交织在一起.进退维谷。终于“4·19”如约而至.仿佛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全然消失了。这是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我想应该可以描述为牛市情绪下的熊市心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底气不足的牛市?正向的改革和发展.逆向的市场趋向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96年12月26日—2010年11月12日中国股票市场的总体收益率和交易量为研究对象,从非预期交易量变化角度对牛市行情中所呈现的正向非对称进行解释。研究显示,由于牛市行情中单位正向信息冲击相比熊市行情中单位负向信息冲击对非预期交易量影响更大;当在波动方程中加入非预期交易量后,牛市行情中的正向非对称性得以消失,并表现出和熊市行情相一致的负向非对称性。这表明投资者在牛市行情中的交易行为特别是非预期交易量变化,是造成中国牛市行情波动正向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动量和反转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中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1995年前上市的股票作为样本,发现我国股市中也存在明显的动量和反转盈利,且两种效应的强弱与大盘走势相关,当市场为牛市特征时,动量效应明显强于反转效应;当市场为熊市特征时,则反之.经典的CAPM模型无法解释动量和反转盈利的来源,检验表明投资者对不同类型信息的不同反应方式,可以很好解释我国股市中的动量和反转盈利,利用上述检验结果还可以解释我国股市中许多有趣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