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对田东县几年的工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当前农村货币流通状况进行了调查.田东县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11523万元,比1981年增长70.6%;其中农业总产值1983年7464万元,比没有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1981年增长137.4%.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货币量亦随之增加.1983年底全县货币流通总量为1114万元(已剔除流出、流入因素),比1981年增长38.7%;其中,农村货币流通量804万元,占全县货币流通总量的72.17%;农村人均持币量1983年为26.80元,比1981年增长37.93%;农村货币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几年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货币流通量大.但在流通上受着自然条件的影响.货币的回笼、投差常有变化.尤其是1983年的现金投差比任何一年都大.例如我县1983年投差877.5万元,比1982年多投差234.3万元,比1981年多投差598.7万元,增长幅度之大是首次所见.但从实践看,我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我国农村货币流通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我国农村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受到限制,价值规律受到排斥,市场封闭,流通堵塞,基本上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况;因而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力弱,作用范围有限,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少,货币流通规模也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各项农村政策的贯彻,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提倡,价值规律引起重视,并逐步建立起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正处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货币的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所以,同过去相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增加了,货币流通规模扩大了,货币对经济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深.1983年末农村货币流通量达到384.47亿元,比1980年末增长56.3%,占全国货币流通总量的72.57%.上述情况显示,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况下的货币流通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生产形势下的货币流通转化,这是当前我国农村货币流通的基本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研究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而探讨与此相适应的农村货币政策,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市郊区由于农村实行双包到户、多种生产经济责任制的推行,货币流通出现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货币流通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今年上半年郊区货币量为283.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27.68%。从货币流通渠道看,国营市场与集市的货币流通量相接近,国营市场81年上半年商品另售额740万元,82年上半年是797万元,幅度7%,而农贸集市81年上半年成交额532万元,82年上半年612万元,增幅15%。第二、社员个人货币持有量不断增加,我们对郊区  相似文献   

5.
农村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给货币流通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开始出现农村现金投放大量增加,城市现金投放相对减少的局面。黄石市今年一至四月净投放货币868万元,其中通过农业银行净投放农村的货币高达873万元,通过人民银行从城镇净回笼货币5万元。据大冶县农业银行、供销社、商业局、人民银行反映,农村货币流通情况开始出现“四大”: 一是社员收入增长幅度大。据对金湖公社角田大队12户社员的调查预测,1982年总收入将达26,743元,比1981年总收入11,631元增加15,112元,上升129.93%,其中副业收入将比去年增加五倍多,养猪收入增加36%。  相似文献   

6.
一、货币流通对农村信贷的反调节的涵义农村货币流通对农村信贷的反调节,就是农村中流通货币的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对农村信贷的扩张与制约的影响.从广义的货币流通来说,农村中货币流通包含农行信用社的总存款和农村中流通着的现金.从形态划分可分为存款形态的货币和现金形态的货币.在农村货币流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中存款形态的货币转化为现金形态的货币,农村信贷资金的来源就减少,反之,现金形态的货币转化为存款形态的货币,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就增加.概括地说,农村货币流通对农村信贷反调节,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我们以鹿寨县近年来农村货币流通情况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的四年时间里,鹿寨县农村货币累计净投放达5177万元,其中八三年净投放1921万元,比八二年增多40.1%.最近,我们就鹿寨县农村货币流通的现况,作了一些调查.我们强烈地感到,尽管近年来鹿寨县农村投放了数量相当大的货币,但整个农村市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农贸市场物价稳定,主要农产品的贸易价格比前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究竟农村货币流通出现那些新情况,应该怎样认识,农业银行稳定农村货币流通的努力方向何在,下面试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特别是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民的货币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农村货币流通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村是货币流通的大头,流通的领域广、渠道多、容量大,对社会货币流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83年10月,我们对晋城市农村货币流通状况,作了一次重点调查。通过调查,说明农村的货币流通量在迅速增长,货币投放也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确掌握货币流通状况,有效地控制货币投放,是有计划地调剂货币流通,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搞好宏观控制,促进货币流通的日趋正常。最近,我们对唐河县1986年农村市场货币流通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以“大货币”的口径,对市场流通现金、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形式的改变,对货币流通有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变化?最近我们到肥西县作了一次调查。肥西县从1979年春,全面试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到目前为止,在全县8399个生产队中,包产到户达96.4%,由于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和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总产较1978年增长13.6%,1980年虽然有水、虫灾,但仍可比1979年增产2.7%。农村的这种大好形势,也给货币流通带来了新的变化。一、货币由回笼转为投放,市场票子急剧增加该县1980年1—10月农村产品收购量与1979年同期比较,粮食增长58%,油料增长2.3倍,收购总值达6675万元,比1979年同期增加1887万元,增长40%,增长幅度是近几年最高的一年,仅小麦、油料加价收购就多支800万元。因此,货币投放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随着农村商品流通的扩大,引起农村货币流通量也相应增加.据调查测算一九八三年末我市郊区货币流通总量为29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92%,其分布:农村社员手持现金量278.7万元,比上年增长12.93%,占郊区货币总量95.22%,人均42.37元,比上年增加4.84元;农村集体单位库存现金3.1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占郊区货币量1.06%,农村社队及企事业库存为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96%,占郊区货币量的3.72%.郊区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据我们了解,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不仅反映了货币在最终产品,还反映了在中间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中的媒介作用,比货币收入流通速度更能体现货币交易职能的高低.通过分析2003年至2009年我国的季度经济数据,发现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速度是稳定的;工业部门的货币速度是随季节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动的,总体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上升的.因此,要及时从结构上对货币的流向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农村经济和流通体制的改革,我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生产日趋商品化,农村商品市场更加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相应扩大了货币流通量.一年来,我行认真研究农村货币流通的新特点,做好经济预测工作,合理供应现金,有效地发挥了银行在支持、监督、调节农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全县去年现金收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货币流通的现状(一)一九八三年全县职工平均货币收入比上年增长10.9%;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业和多种经营发展较快,社员收入增长较大,据对六十户农民家计调查统计,一九八三年人均收入193.25元,比上年增长5.85%.从持币量的抽样调查推算,城镇职工人均持币量为34元,比上年增长20.6%;农村社员人均持币量为26.85元,比上年增长18.02%.全县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增长80万元.  相似文献   

15.
农村是货币投放的大头,流通领域广、渠道多、容量大,对社会货币流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深入调查研究农村货币流通的新情况、新特点,正确估量农村货币流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不仅是做好农村货币流通工作的主要课题,也是决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今年一季度,分行组织23个县支行,对765户社员(3,993人)1982年货币收支情况及有关经济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实际材料的分析,谈谈个人对农村货币流通状况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货币的流通,随时都反映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货币流通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反应很灵敏。研究农村市场变化,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合理调节货币流通,是保持经济稳定,顺利进行四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农村金融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现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货币流通的新情况,我们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公社,调查了20户农民的货币收支、持币量和储蓄存款的变化。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经济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农村,衡量货币流通量的多少,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传统的方法已不能适  相似文献   

18.
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不仅反映了货币在最终产品,还反映了在中间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中的媒介作用,比货币收入流通速度更能体现货币交易职能的高低。通过分析2003年至2009年我国的季度经济数据,发现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速度是稳定的;工业部门的货币速度是随季节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动的,总体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上升的。因此,要及时从结构上对货币的流向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9.
货币流通状况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稳定和发展,货币流通出现了近几年来所没有过的可喜变化。1982年末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81年增长10.8%,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4%的幅度相接近,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货币量偏多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货币投放速度快于回笼速度,全国净回笼货币有所减少。从货币投放、回笼的渠道分析,减少回笼的原因,一是工资性投放增加较多;二是农村新增加的贷款多于新增加的存款,对农村投放货币大量增加。各地情况不同,还需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具体剖析,弄清影响货币投放、回笼的各种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的四年时间里,鹿寨县农村货币累计净投放达5,177万元,按农业人口人均计算,剔除从县人民银行口子回笼1,444万元(未考虑流入、流出因素),每人的持币量增加107元,其中八三年净投放1,921万元,比八二年增长40.1%,是这四年当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农村货币流通持续出现了大投放、大回笼的新情况。从银行货币流通的投放渠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