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文献中有关养蜂事项的最初记载,蜂字始于《诗经·周颂·小毖》(公元前1200年):“莫予荓蜂。”蜜字始于《礼记·内则》(公元前3世纪):“枣栗饴蜜以甘之。”养蜂的初步记载及用鸡作蜜蜂的补充饲料始于《山海经·中次六经》(公元前3世纪人伪托):“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也是“蜂蜜”字的最早记载。苏联蜜蜂传入我国是在《中俄密约》(1896)以后。意蜂引进我国是1912年,合肥人龚怀西由美国带回意蜂五群。中蜂新法饲养始于1906—1911年之间。近年来,对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蜂、蜜二字引起争论,迄今出土的甲骨文,可识字不足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的字未能识别,故不应急于结论没有蜂、蜜二字,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考证。中国养蜂史可分为4期:1.远古—采集利用山野的蜜、蜡时期;2.古代—收引蜜蜂家养时期;3.近代—外国蜂种、养蜂法传入及中蜂新法饲养时期;4.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养蜂生产、科研及教育飞速发展时期。外国人来我国采集蜜蜂标本,始于1847年法国人蒙蒂尼(L.Montigney)及其女儿在上海、广州、舟山采集,带走蜜蜂,鸟和经济植物。本文是根据作者所著《中国昆虫学文献索引—蜜蜂》写成。试图探讨我国文献中养蜂事项的最初记载、关于养蜂史的几个争论问题及外国人来我国采集蜜蜂标本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养蜂业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养蜂孕育于战国中期,距今大约有2300年的历史。到东汉时已初具原始蜂业的雏型,唐代逐渐转向家庭养蜂;宋朝正式形成养蜂副业;元代在其技术和规模上均是古代蜂业的鼎盛时期;迨至明清,较注重养蜂研究。古代对蜜蜂的利用大抵分四个时期,而且互有交叉、渗透:第一,掠取蜜蜡、蜂子,蜜蜂处于野生状态(原始社会—东汉);第二,山野养蜂,蜜蜂处于半野生状态(东汉—南北朝);第三,蜜蜂从野生向家养过渡(南北朝—唐代);第四,家庭养蜂时期,蜜蜂处于驯养状态(唐代—清末)。但中国古代对蜂王、雄蜂和蜜蜂王国的某些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封建意识形态箝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演化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处于 6 0 %左右的水平 ,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变量。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保持持续、高速状态的基本依托点。到目前为止 ,中国居民消费已经发生了两次转型。第一次从 1978年至 90年代中期 ,是由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具体表现在 :70年代末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创新解决了“吃”的问题 ;80年代初轻工业“六优先”发展政策解决了“穿”的问题 ;80年代中期家电普及解决了“用”的问题 ;90年代初期 ,不…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之回顾建国初期,我国的人造板工业实际上只有胶合板一种产品,人造板企业仅有17家小胶合板厂,1949年,全国胶合板产量不到1万 m~3。我国的人造板工业就是在这种缺乏技术、缺乏管理经验、基本没有设备制造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在“一五”时期,从日本、原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引进了胶合板生产主机,改建和扩建胶合板厂,硬质纤维板生产是50年代末由瑞典和波兰进口设备而开始的,软质纤维板工业在60年代中期由我国自行研制5000m~3湿法工艺和设备投入运行而起步;中密度纤维板创始于80年代初引进美国先进设备运行;刨花板生产虽然早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由我国自行研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生态学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总结法。研究结果:国际土地生态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后期的土地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土地类型研究为标志的早期发展时期,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以土地生态评价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近期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生态"思想,中国现代土地生态学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方面,以后逐渐向土地生态评价方向发展。系统开始土地生态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际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土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等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研究结论:从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要树立土地"能力提升"和"功能发挥"的观点,发展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推进全国土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6.
提升湖北棉花市场竞争力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作为全国六大产棉省区之一,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 有重要地位。1949年棉花总产居全国第四位;60~70年代保持 在前二位;80年代至90年代末。随着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全国的位次有所变化,但总产仍保持在800万担以上,其中 1984年,总产量达1200万担以上,为历史最高。世纪之交,受市 场价格变动影响,湖北省棉花面积调减较大,但总产量仍居全国 4~5位。 湖北省还是用棉大省。作为消费棉花大户的棉纺业,是我国 棉纺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其综合生产能力长期居全国第三位, 一直支撑着全省工业经济和出口创汇。至2001年全省拥有环锭 纺331.29万锭,气流纺5.4万头,年纱产量60万吨以上,按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本世记前50年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过程:我国用近代科学的育种技术进行水稻品种改良工作,始于1920年前后,江苏率先,广东继起;3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为我国水稻育种的鼎盛时期,曾选育成不少较有成效的水稻良种;抗战期间,则以西南诸省为中心,从事以推广良种为主的稻种改良工作;抗战胜利后,水稻育种工作的恢复终因全国内战而处于停顿状态,进展甚微。文章肯定了本世纪前50年我国水稻育种的成绩和早期农学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还初步分析了上述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界线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敏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因此,关于其气候界线及变迁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农牧交错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支 撑。文章基于北方236个气象站点1980~2009年的日气象资料,依据李世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气 候指标界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段的气候界线,通过叠置法分析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及气候界线变 迁。结果表明:现今(1980~2009年)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仍呈现出从东北至西南的带状格局,但范围整体 较早期(20世纪80年代前)有所扩张,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错带面积最广。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 的气候界线东西摆动,但整体上是向东迁移的。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北 段变化幅度大,由于该区降水量减少而向东变迁;华北区的东部变化幅度较大,而其西部则变化幅度小; 西北段则由于该区降水量增加而向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9.
<正> 冬牧—70黑麦原产地美国,其干草产量比其它黑麦提高17%—21%,是最好的冬季牧草之一,1979年引入我国,现已推广到东北、西北等省区。一、 植物学、生物学特征为禾本科黑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0—180厘米,每株有6片叶,分蘖数15—30个,穗长14—15厘米,生育期243天,4月上旬抽穗,6月上旬收获种子,千粒重26—27克,耐寒性特别强,播种后平均气温为4.4℃能生根出苗。抗病能力强,未发现病害。二、种植方法播种期:3、4、9、10月为播种期,但以9月份播种较好,青刈次数多,产量高,据江苏某农科所试验,9月播种,11月中旬至第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