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主流与主流成因。如果我们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描述我国农村所有制发展趋势,与其说公有制(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微观形式多样化的农村所有制格局正在深入发展,不如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解体、基础继续弱化,而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深化改革的焦点中国农村经过15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瞩目的成就,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体制和经济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更支持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自80年代末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3.
正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区型综合性经济组织。它发端于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孕育于互助组、形成于初级社、定型于高级社、强化于人民公社时期。1978年改革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主要分为人民公社解体初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阶段。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这次笔谈会,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问题谈谈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因约请人员较多,笔谈文章将分两期连载。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第一轮改革的浪潮,黑龙江省农场系统在80年代初期开始兴办家庭农场,激发了农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明确了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90年代初掀起了第二轮改革的浪潮,我省农场从市场出发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构建集团化经营格局,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总结前两轮改革,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前,勇于突破思想禁锢.敢于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的解放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简言之,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与改革有关,改革促进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改革问题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敏感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大实践问题。为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寻求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所有制形式,本刊在这期特邀请中国农科院农经所部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就此进行笔谈,从中可看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今后将是一种以合作经济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私有化;此外,有的同志提出了建立社会模拟资本体制的理论构想。为了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一步,本刊还拟围绕农村所有制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继续组织讨论。欢迎关心此问题的同志踊跃挥笔,参与探讨和争鸣。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证深刻的佳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原来的乡村地域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和正在解体,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格局。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这一趋势,从而正确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对于进一步引深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现农业合作化之后,地域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就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于1992年6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九十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新经验研讨会。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报告50余篇。会议对农村80年代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对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走出开拓农村市场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走出认为城市改革的启动会自然带动农村改革的误区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改革就比较注重城市而忽视农村 ,认为城市改革的启动和深入会自然带动农村改革。建国后的头 3 0年 ,我们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通过价格剪刀差 ,由农村向城市输送资金来发展城市的重工业和轻工业 ,其结果使重、轻、农之间比例严重失衡 ,重工业发展过快 ,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发韧于农村 ,且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 ,农业生产力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 ,但 80年代中期以后 ,我们过早过快地将改革的重心转到城市 ,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一、林业经济改革的成就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林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所有制形式上,打破了多年来国营林业、集体林业的传统经济模式,实行了以公有林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动员了各方财力物力兴办林业;在经营形式上,改变了国营林业的集体劳动、等级工资制和集体林业的评工记分的经营模式和分配方式,实行了以家庭承包、联合经营等形式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劳动者的责权利得到较好的结合。在木材流通体制上,开放了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打破了林木产品统购统销格式,商  相似文献   

11.
山西到本世纪末要实现达小康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县。90年代山西扶贫工作抓住了这一关键,确立了在贫困地区发展主导产业的新思路。(一)一、80年代山西省农村改革实践的启示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驱动下,大批各类专业户、专业村蓬勃兴起,继而出现了庭院经济、家庭企业、合作经济等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改革历时十年,今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里程.过去十年改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民有了相当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大多数产品价格放开,部分商品市场正在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互相联合与融合,新的商品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产品和农村工业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内外贸易量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一部分农民走上富裕道路,贫困地区面貌正在改变.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在实现由自给半自给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16年来,贵州农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省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了扶贫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大幅度地增加扶贫投入,组织党政机关定点挂钩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智力支边,实施温饱工程、以工代赈工程,还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实现了从单纯分散救济式扶贫向开发扶贫的转变。经过九年的艰苦努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亿元,实施温饱工程近3000万亩,完成坡改梯面积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源于 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 ,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改革推动下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大面积贫困的消除。针对一部分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各种因素制约造成发展滞后 ,一部分农民仍然相当贫困的实际情况 ,党和政府从 80年代中期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经过 10多年的努力奋斗 ,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 1986年的 1 2 5亿人减少到1994年的 80 0 0万人 ,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 5 0 0 0万人左右 ,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是 ,尽管我国 10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集体资产权属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由于80年代中央提出政社分开的改革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及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立法规制不完善,当前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主体及所有权人相当混乱。为解决此问题,必须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唯一法定主体、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对集体资产存量较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村改居”社区实行居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分离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1998—2010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与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初期迥然不同的发展环境。 1.从总体背景看,历经近20年的农村改革,由于城乡关联作用的强化,互动机制正在形成,决定了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缺少了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期,在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制取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制度。这一体制上的根本改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手中逐步有了一些生产资金;同时,还解放出了在公社体制下被掩盖的亿万农村过剩劳动力。在此之后,政府又随即对城镇工、商、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改革,允许私人和联户办厂、经商。于是,大  相似文献   

18.
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8  
肇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改革使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回复到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模式。与此同时,农地制度也由以往的、全国统一的人民公社所有制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新型集体所有制(Liu,Carter,Yao,1996)。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剩余的占有...  相似文献   

19.
苏联东欧各国的农村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这些国家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大发展,在一些问题上还有新的突破.一、否定僵化的所有制模式,建立新型的"混合所有制"苏联东欧各国,长期受斯大林理论的约束,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妨碍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在50年代初,南斯拉夫共产党率先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铁托曾针锋相对地提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已经二十余个年头 ,农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已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单一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所有制格局 ,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的多元所有制格局 ,这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然产物。然而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在改革中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以土地 (资本 )为中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形式 ,至今为止 ,实际上还是以行政区域和行政层次来实现的 ,尽管公社的体制被否定了 ,代之而取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和农村合作经济承担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双层经营体制 ,但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式仍然具有政、社合一的公社特征 ,村改后的村民小组实际是原来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