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城化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都市圈和城市集群发展的延续与补充。文章运用都市经济圈效应分析方法分析了成德同城化发展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成德都市圈GDP占全省比重呈明显增长态势,成都对德阳的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及产业扩散效应不明显,成德产业结构效应从负效应向正效应转变。为促进成德同城化发展,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大力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同城化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同城化在城市发展史上并非新名词。在国际上,有已经走向成熟并成效显著的巴黎、东京等同城化都市圈:在中国,近几年来,同城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涌现。北有“沈(阳)-抚(顺)”同城化、中有“合(肥)一淮(南)”同城化、南有“广(州)-佛(山)”同城化等等。  相似文献   

3.
合淮同城化战略下淮南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淮同城化战略实施促进了合淮两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推进合淮两地旅游合作是合淮同城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淮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广大乡村所蕴藏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是寻找淮南市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淮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合淮同城化战略给淮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如何以"合淮同城化"为"引擎",借力合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位、交通、经济、资源、政策等方面显示宁镇扬区域旅游一体化已具备充分的条件。宁镇扬区域旅游一体化将大力推动三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同城化的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宁镇扬区域旅游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发展策略和完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同城化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实施同城化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分工协作,开拓共同市场,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厦漳泉同城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现阶段三地产业结构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在同城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以及应各自侧重发展的产业。最终得出结论:三地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分工与协作,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模式,才能提高三地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如何建立高效、完备的产业合作机制,加速推动广佛同城化产业合作发展这一中心问题,从广佛同城化产业合作的战略意义切入,分析广佛产业合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广佛同城化产业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现厦漳泉同城一体化发展,进行区域性合作,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对于提升福建省总体经济实力,确立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厦门、漳州、泉州推动三市同城一体化的背景出发,先后分析了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的阻碍因素,并结合同城化的区域实践经验,提出了必须实现三市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就业同城化、市场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是一个动态经济系统,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都市圈形成的四个基础性问题,进而提出都市圈的形成要素分析必须从都市圈形成的基础、动力、政府角色和利益协调四个方面入手。其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市场机制是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应在都市圈的制度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竞争与合作是都市圈内部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并就该区域旅游合作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如下建议:政府推动,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产品体系;联合营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统一规划,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大区域联合,打造旅游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实践中, 当两个旅游“核心”共同辐射和支撑区域旅游业发展时, 即形成了旅游“双核”空间结构。本文在剖析旅游“双核”空间结构的内涵与类型基础上, 以内蒙古中部旅游区域为例, 提出通过互补型合作、强化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和城市旅游主题化发展等路径构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旅游“双核”空间结构。在旅游“双核”辐射整个区域乏力时, 应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核心”, 以地域分工和旅游主题化推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北区域旅游合作中三省旅游区位关系的判断,在分析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的旅游资源、旅游载体和旅游通道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省旅游空间组织由点状、离散型向区域相对分散、点-轴-区结合格局的演变过程。随着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通道变化的驱动影响,吉林省将在培育重要旅游节点、优化旅游载体与通道的前提下,对旅游空间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旅游协作态势的"核心四边形"与"外围四边形"相结合,中、东、西三线贯通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厦漳泉同城化的进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日益明显.本文通过对厦漳泉目前同城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厦漳泉同城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金融三个方面,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最后为区域经济同城化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公共管理变革的诉求。推进都市圈一体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区域公共管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都市圈治理水平的需要和地方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这三个方面。区域公共管理创新需要从法理与制度、管理与技术两个层面展开,具体来讲,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都市圈发展中的角色,妥善处理都市圈内的府际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同时,还要实行都市圈内公共政策一体化,引入多元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合作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区域旅游的内在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形象,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闽东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而且也有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和潜力,为闽东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闽东各地旅游发展和合作的现状,考虑制约闽东区域旅游合作的各种因素,可以通过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加强市场合作、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企业改革、构建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等方式来实现闽东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根基,吸收和辐射周边旅游重点区域,特别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长江中游旅游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竞合应注重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产品整合型品牌打造、与区域战略发展的耦合性制度衔接,这种耦合机制表现为与区域发展整合化耦合、文化创意化耦合、游憩与旅游一体化耦合等。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已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问旅游交流规模增长迅速,各国政府亦开始重视加强旅游领域的合作。但由于本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尚未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以及适合本地区旅游发展的旅游合作模式。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东北亚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现状,对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多层次、多极化、圈层式展开旅游合作是该地区实现旅游一体化终极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蓉  宋杰 《企业家天地》2011,(11):142-143
本文从都市圈结构角度入手,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城镇空间模式,将其划分为中心都市圈、紧密层都市圈和北部联系圈3个圈层,据此提出了该区域城镇空间模式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形成多层次高效城镇群体空间结构,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攀西地区所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禀赋、交通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方面的合作条件,在对比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主张攀西区域旅游合作适宜采用"点-轴"开发模式,并对两地旅游合作开发提出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