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正>6月16日,梧州供电局联合政府部门举办"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节能知识与供电服务趣味徒步走活动,通过展板、现场问答、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市民宣传电力能源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良好效果,全市约100个单位机构、500人参加活动。这只是梧州供电局推进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该局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从自身做起,促进社会形成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电力行业既要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清洁、低碳非化石能源,同时也要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电产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以及为可再生能源提供基础性调节功能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为电力行业清洁、安全、高效、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现阶段,  相似文献   

3.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电企业应携手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4.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电企业应携手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电价方面的政策,包括光伏补贴、下调火电上网电价、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等,政策指向非常明确:健全环保电价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以实现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然而,如何更好地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使其走上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低碳电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低碳电价机制是关键。谈到清洁能源电价问题,我们关注的往往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常常忽略了水电。  相似文献   

6.
推进我国地热能利用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热能是对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的良好补充。合理开发地热能源对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兑现对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地热资源是指可经济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清洁环保等突出优势,能较好地补充和接替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局势的紧张、改善能源结构、兑现对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承诺,以及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共建美丽家园,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以下简称“红河供电局”)加强电力需求侧和节能管理,开展用户侧绿色低碳服务,着力提升电气化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结合实际推广各类电能替代技术,营造出全局携手广大用电客户参与节能降耗、践行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树立了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8.
李凌  石禹 《冶金财会》2021,(2):4-8,28
在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首次纳入其中.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 做好低碳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率先探索节能、降耗的低碳发展模式,通过上下联动,充分发展绿色金融,即:利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充分挖掘各种政策倾斜,来降低绿色企业及环保项目的融资成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也是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有力举措。通过推动绿色工厂建设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实施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由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六大部分组成,6年内将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4月2日,中国石化在总部宣布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将以"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为理念,提供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包含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等六大计划,目标是到2023年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的要求,以及"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原则,某省级发电公司(简称公司)高度重视发展质量,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注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但截至2016年底,公司仅有24.7万千瓦清洁能源投产,清洁能源装机比例不足2.4%,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不足1%,按照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公司需要投产350万千瓦左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6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先后赴上海外高桥第一、第三发电厂,实地调研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外三电厂召开现场座谈会。吴新雄强调,清洁高效发展煤电,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了"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发展方针和"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能源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实施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以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能源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对低碳清洁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低碳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畅想,以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能源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也对清洁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风向标     
<正>G20能源部长会议关注:绿色、低碳、共享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6月30日在北京闭幕,在"构建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来"主题下,会议呼吁G20成员分享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实现世界能源包容发展。与会嘉宾围绕国际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能源技术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政策     
正工信部公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经济日报5月18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公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简称:《办法》),6月30日起施行。《办法》鼓励工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开发应用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和使用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办法》着重对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的节能管理作出了具体要求。鼓励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吹响了我国向绿色发展新时代挺进的冲锋号角。近年来,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各界关注度日益升温。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地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个能源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从现在开始,中国发展到2030、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基本上是锁定的、可行的,而且信心十足。其中,能源结构转型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十四五"能源发展要开创新格局,要把建设的重点和注意力转向建设替代煤炭和煤电供应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不断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高层声音     
<正>国家能源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1月5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及14个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凸显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创新发展"的新特点。根据《规划》,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主体。"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4月20~21日,柳州供电局邀请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公司节能服务部4位专家,为柳州五菱柳机有限公司、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节能诊断,帮助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方案和措施。标志着柳州供电局"绿色电网点亮未来"低碳生活我主张系列活动正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