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蟾蜍简介:蟾蜍俗称癞蛤膜,属两栖纲,蟾蜍科,是变温动物,分布于我国各地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是蟾衣,都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当代本草纲目<中华本草>及<中华医药全典>中均有阐述.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蟾衣是蟾蜍角质层表皮.前苦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件从蟾蜍体刮取,后者可由蟾蜍自然蜕壳下来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 ,广大养殖者要保持清醒头脑 ,正确认识 ,不要盲从 ,不要轻信误导。一、《本草纲目》上没有蟾衣药用价值介绍在《本草纲目》中没有涉及“蟾衣”两字 ,也根本不见蟾衣介绍。有些宣传资料上说《本草纲目》中有蟾衣药用价值介绍是不确切的。不过 ,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有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效范围。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单方、秘方、验方。二、蟾衣售价不可能每张高达上百元目前市场上天然蟾衣整张的干品每公斤8000-10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前杜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六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与实际有距离也有误区,现简要澄清如下: 误区一、《本草纲目》上有蟾衣药用介绍。 纵观《本草纲目》没有涉及“蟾衣”两字,也根本不见蟾衣介绍。可见这是现代人口语加到古人李时珍头上,不过,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有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效范围。而近年来专用蟾衣治肿瘤的浙江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段绿化医师依据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的结果,选用一项针对肿瘤作了几十个病例实验,取得了长足进展,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证明有效。该实验是由海宁市科委下文立项研究的课题。除此以外,唯有民间流传单方、秘方、验方中有人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能分泌白色浆液,其干燥品叫蟾酥。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治猪病的蟾蜍验方如下:  相似文献   

5.
蟾蜍     
《致富之友》2005,(9):34-35
以中华大蟾蜍为代表,别名“癫阁疱”,两栖纲,蟾蜍科。蟾蜍体形大而粗壮,雄蟾体长一般95毫米左右,雌蟾一般长105毫米,大者可达120毫米以上;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口中无齿,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前肢较长而粗壮,后肢粗短;背面皮肤粗糙,颜色变异较大,多为灰绿、黑褐或赤绿色;腹面后部及胯部有一深色斑块;雄蟾前肢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刺,无声囊。蟾蜍的头部两侧长有长条形隆起的耳后腺一对,呈“八字形”排列。该腺体能分泌出白色浆液,即”蟾酥”。  相似文献   

6.
龟类、蟾蜍、蚯蚓混养,方法简便,无需特殊设施,可利用鱼池、鳖池改造,基本不增加投资,而效益却倍增。这种混养节省了饲喂劳力,节约了不少饲料。特别是蟾蜍可不喂料,任其捕获天然饲料。如:蜗牛、蚂蚁、蚊子、毛虫、飞蛾、昆虫等对龟类有害的动物。食物不足时,可吃蚯蚓补充。蟾蜍分泌抗病菌的蟾酥,有防治龟类疾病的作用。由于龟类、蟾蜍、蚯蚓完全是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生态养殖下,均是自由采食,因此生长很快。而且蟾蜍可循环不断地生产蟾酥、蟾衣,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单养龟或单养蚯蚓数倍。浙江省有一个养龟场,应用该项技术后,当年全部收回投资,还盈余3万多元,他们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对全国十几家大型药材市场的了解,大多数药商手中均无蟾衣现货可供,市场上很少交易。问其原因,都说蟾衣用量不多,无厂家要货。对于蟾蜍的产品,都认为蟾酥和蟾皮(指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比蟾衣要好销些,不过,也有少数商家可供蟾衣,但都是天然蜕衣的完整商品,每公斤要价在80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开始,国内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炒得十分火爆,甚至有人说一张蟾衣可卖几十元或上百元,似乎一夜之间可以靠几只蟾蜍成为富翁。我场养蟾蜍采天然蟾衣已有6年时间,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蟾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个两栖爬行动物,全国各地有分布,我国有15种,常见的为中华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全世界共有300余种。蟾蜍有生理性脱皮(又称衣、蜕)现象,故好似蝎子、蛇等动物脱壳的原  相似文献   

9.
近年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大面积退化。因蟾蜍喜食作物上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食入后二次中毒死亡率极高;而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掀起人工养蛇以来,各地饲养户大肆捕捉野生蟾蜍来喂养;加上全国不少地区居民喜食蟾蜍肉,上海、临沂、广州等地蟾蜍的年销量十分惊人。原本在农村晚上走夜路都能踩到蟾蜍,现今却是打着手电也难觅踪影了。特别是近几年又发现蟾衣、蟾酥这些老中药材的一些新用途后,不少地方更是加大捕捉、收购的力度,加剧了蟾蜍资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蟾衣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天然良药,是由两栖爬行动物蟾蜍(又称癞哈蟆)身上所脱下之表皮,又称蟾衣、蟾皮.<中华医药全典>、<中草药大辞典>等经典医书中均有论述,说明蟾衣确实是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社会上传说,乙肝病人只要服用数张蟾衣就可痊愈,吃几张癞蟆皮可治愈癫痫或哮喘等等.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就动起了歪脑筋,以传授各种脱衣术为名,行骗人钱财之实,成为近期养殖业炒作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不仅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而且是人类治病的良药,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其肉质比青蛙还细嫩鲜美,在上海地区每年食用量超过青蛙。因此,蟾蜍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食用动物。蟾蜍全身都是宝。蟾蜍具有退热、祛湿、杀虫之功效,是治疗疳病、痈疽、诸疮之要药;用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而成的蟾酥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消肿开窍、解毒攻坚、麻醉止痛等功效,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中成药在我国已达数十种之多。近几年,因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一路飚升,已由前年的每公斤…  相似文献   

12.
蟾蜍俗名癞蛤蟆,它能分泌一种具有较强灭菌能力的物质--蟾酥,这种物质有抑制、杀灭池塘水体中病原体的作用.因此,在鱼池及其周围放养一些蟾蜍,可减少鱼类生病.  相似文献   

13.
采集蟾衣是近几年中药材行业中的热门之一。蟾衣,是蟾蜍自身生命生理规律中所脱下的角质层表皮,又叫蟾壳、蟾蜕,是具有相当肯定的药用价值的,国家对此产品也十分重视,在召开的全国性的三次蟾蜍产品研讨会上列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发。目前为止已知蟾衣对癌症、乙肝等病均有较好疗效。前几年社会上流传蟾衣治百病之说,故一时兴起大采蟾衣之风,至今还有不少单位和养殖场趁大家不知底细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误导宣传,甚至诈骗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从多年实践和实际经营中接触到不少真真假假的事情,现披露于此,使有意涉足此行业者分清真伪、认识误区,以防上当。  相似文献   

14.
张毛头 《农家之友》2007,(6S):42-42
蟾衣,是蟾蜍按生理规律脱下的角质层表皮,又叫蟾壳、蟾蜕,具有药用价值。前几年兴起采蟾衣之风,不少单位和养殖场进行各种误导宣传,农民朋友在看到此类信息时,要注意辨别真假。  相似文献   

15.
江苏江阴市农村正在掀起养癞蛤蟆热潮。收集癞蛤蟆皮的大有人在。据称,一张癞蛤蟆皮价格在 45元至 47元之间,效益相当可观。江阴养癞蛤蟆是从夏港镇李沟头村 4组曹杏华、刘英家掀起的。他家今年 7月中旬引进开发了给癞蛤蟆脱皮新技术。到 8月上旬,已脱皮 3万余张,现出售 1200多张,已获五六  无独有偶,江苏海门市农民也用蟾蜍脱衣素为活蟾蜍脱衣,大发蟾衣财。去年他们共采集蟾衣 2万多张,销往全国 20多个省市,每张仅售 50元,仍供不应求,今年预计可产蟾衣 5万张,目前已全部被预订。 万元。 江苏江阴海门县农民采蟾衣致富…  相似文献   

16.
龟类、蟾蜍、蚯蚓混养是我县水产研究所在燕下河坝饲养成功,并在鄂南地区推广的混养新技术,不仅增加了效益,而且通过技术改进,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施,可利用鱼池、鳖池改造,基本不增加投资,而效益却倍增。这种混养节省了饲喂劳动力,节约了不少饲料。特别是蟾蜍可不喂料、任其捕获天然饲料。如蜗牛、蚂蚁、蚊子、毛虫、飞蛾、混虫等对龟类有害的动物。食物不足时,可吃蚯蚓补充。蟾蜍分泌抗病菌的蟾酥,有防治龟类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之友》2007,(6S):40-42
广西钦州市犀牛脚镇读者来信咨询: 你好,请问专家养殖蟾蜍是否可行?全国有几个收购点,有关技术在哪里可以学到?广西哪里可以学习到有关技术?蟾衣,蟾液收购和出口是否如报纸报道的那样有市场?广西有收购点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杨长韵 《致富之友》1995,(11):26-26
蟾酥的采集加工蟾蜍,又名癞蛤蟆。我国几乎各省区均产,尤以中西部各省山区、林荫潮湿地为殖繁生长之地。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有大量尚未利用的野生蟾蜍可以开采。蟾蜍,除气温在15℃以下的12月至2月有三个月的冬眠期外,其余时间均为活动期。...  相似文献   

19.
蟾蜍的饲料来源很广,动、植物类饲料都食用,只需投喂适口性饵料就行,最好是用灯光诱捕的昆虫。因此。蟾蜍的养殖比较容易。然而,蟾蜍容易逃跑,因此,蟾蜍养殖池周围一定要设置严密的防逃设施,一般用铁丝网、围栏都可以。但是,蟾衣的提取比较费工。先要对蟾蜍停食。使其饥饿人眠,湿度控制在50~60%,即可自然蜕皮。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全国农林牧付渔业全面推广施用农药化肥以来,对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引起大面积退化,因蟾蜍喜食从作物上因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吃入后二次中毒死亡率极高。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掀起人工养蛇以来,各地饲养户又大肆捕捉野生蟾蜍来喂养蛇类,一些地区因而导致毁灭性破坏。加上全国好多地区居民喜食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