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纵向社会结构与人格化交易习俗决定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政府通过金融改革来供给金融制度安排,影响金融发展缋效。但是,仅仅是强势方参与的关于改革决策的妥协,不可避免地使金融改革陷入到一种怪圈之中。在短期无法改变社会结构的情况下,欲使金融发展走上健康之途,关键是转变政府行为。促进市场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金融稳定是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的决定过程,实质上反映了金融利益的不一致性与政治经济均衡的演化过程。这种政治—经济均衡的维持或破裂,主要取决于金融稳定实现过程中政治体制及其决策结构与经济机制的作用关系及其力度的大小。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深受政治—经济体制和决策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成为采用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稳定的现实基础。影响中国金融稳定的关键在于经济转轨进程中现行体制或格局下政治—经济主体之间的不对称影响及其利益联结和共生态势下的脆弱性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正加速到来,经历货币化、资本化等阶段之后金融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金融资源加速涌现.数字金融资源包括基础性数字金融资源、融合性数字金融资源、新生性数字金融资源和制度性数字金融资源.数字时代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由配置主体、配置平台、配置网络、配置方式和配置服务等协同构成,配置的效率可以从经济增长促进性、金融...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的流动引导着社会各项资源的流动.并促使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断发竺变化。同时实现金融资源自身的增值。可以说金融资源既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对象.又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通过 相似文献
9.
新疆村土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村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产销不畅,农民增收缓慢.本文围绕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有效利用农地金融的互补关系寻找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为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这时,黄金不仅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挥货币作用,而且作为国际间的支付和最后清偿手段,即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曾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西方把1880~1914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本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金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与金融关系作以政治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广西历年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情况,运用VAR模型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扩大广西金融发展规模和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短期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长期反而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二是提高广西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和推动做大金融规模的同时,要调整金融支农结构,不仅要加大对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使得金融资源惠及更多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户,真正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金融资源不平衡、金融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0-2004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资源不平衡、金融效率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和金融效率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应当改变目前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统筹城乡金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中介增长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的金融制度安排是内生于转轨时期政府为给予利益受损集团以利益补偿的政府意愿,导致了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具有明显的国有企业和城市化倾向,以及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这将会通过作用于城乡资本积累差异,导致农村信贷约束,以及城市就业岗位的创造等多种渠道影响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我们以各省1996-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它因素后,中国金融中介增长显著地制约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城乡差距或区域财富分布严重失衡,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和\"城市偏向\"的二元社会制度使然,深层原因即财政取向和使用的不平衡。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理应着重用税权的规范和控制,并采取如下措施,调整预算编制对农村支出的比重,加大中央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并重。 相似文献
15.
利益博弈: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逻辑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博弈分析方法,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为参与人构建博彝模型,基于农村贷款的实施过程来分析双方的行为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为\"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提供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设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刘晓波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3):79-85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积聚的农村金融风险正日益影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中国农村金融风险表现出农村金融体系较高程度的脆弱性以及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风险的易感性。中国建立适应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与补偿长效机制,已经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带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主动志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普惠金融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我国已进入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供给侧改革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切入点,也是提升精准扶贫效率,为广大农民谋利益的关键。而如何建设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就成为了实现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农村普惠金融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普遍具有金融排斥特征,同时金融产品的低端化又使得其具有信用风险和适应性成本控制,因此农村普惠金融亟需通过创新来克服诸多制约因素,使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双位联动共同作用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整体的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各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东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高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缺乏效率源于规模经济效率缺乏,而西部地区的效率低下源于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与管理水平的低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