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服务业(Service industry)是指为满足生产者、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提供不同形式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的产业,它是在社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经济专业化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职能不断外化或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科技进步,服务业发展一般经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继而出现了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服务外包:金融危机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莉 《特区经济》2009,(5):20-22
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产业结构国际间传导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服务业能否进入全球分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给服务外包带来挑战的同时,更使服务外包可能面临行业洗牌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原处服务外包相对劣势的我国能否抓住这次契机,成为影响我国今后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本文介绍了与此相关的理论,并运用JK模型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机制,从中得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正当时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批高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高技术化进程,涌现出一大批以高技术为支撑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并使得服务发生了质的变化,服务业从提供劳务服务为主转变为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同时,世界经济正从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时代走进服务经济时代,国际产业分工更加专业化,现代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中具有先进技术含量的共性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人才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低能耗、支撑并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高技术服务业体系,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方法,估算了2004~2012年间我国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水平,分析了生产者服务品进口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并运用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提升可以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从生产者服务品进口分项层面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其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第三,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层面上来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对知识和技术密集行业的促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出口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和货物出口贸易共同增长趋势的描述性分析基础之上,利用1997-2003年我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货物出口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分行业中,金融保险服务影响效应最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与批发零售服务次之,而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服务影响最小且为负值。力促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是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层级关系及其产业转型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改革》2009,(11)
生产者服务业因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特征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环节。运用实际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生产者服务贸易间存在的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联性。生产者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服务业的整体状况,而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向服务经济迈进的步迈。  相似文献   

9.
服务外包是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文分析了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了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戴平辉  丁凯 《浙江经济》2006,(18):34-35
杭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大力引进大型跨国服务企业,融入世界大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争取通过国际化来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Raff和Ruhr(2001)所创立的生产者服务业产业转移一次博弈模型存在逻辑上的缺陷,本文把该一次博弈模型发展为重复博弈模型,以揭示制造业FDI对生产者服务业产业转移区域分布的可能影响。随后,本文借助于1985~2006年美国对OECD中24个国家直接投资的数据检验了以上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批发贸易类生产者服务业以外,其他各类生产者服务业在产业转移中均明显具有追逐制造业FDI的倾向。本文的研究同时得出了一些与现有研究不同的结论: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大多不受东道国市场规模因素与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resent study, five stylized facts about China "s producer service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intersectoral and intertemporal comparisons based on input --output tables. First, the overall service input ratio is the lowest in all the sample economies. Second, most producer services are supplied by th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sectors. Third, manufacturing is the biggest user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second, while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most of the other sample economies. Fourth, unlike other economies, China "s "R&D" is characterized more by consumer services than producer services. Fifth, China has fairly lower service input ratios in almost all the industries. The backward and forward linkages coefficients are both smaller for "real estate activities" and "finance and insurance. "" Policy reform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specific producer services but also on reducing obstacles that are inhibi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diverse producer services that will help China to optimize its econom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生产者服务业成了世界经济中增幅最快的行业。北京发展经济应利用好首都优势资源,同时,要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本文从北京的特有功能定位、提升北京城市功能和促进北京的城市国际化进程三方面分析,认为北京应当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从北京生产者服务业有良好的基础,北京具有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资源优势,总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北京生产者服务业集群发展三方面分析,认为北京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马勇 《科技和产业》2015,15(4):15-17
采用统计数据描述了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制约该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实现灵活性生产,促进专业化分工。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途径和对策建议,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贸易结构、中间需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中间需求因素,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分析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加工贸易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般贸易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短期内加工贸易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般贸易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短期内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relevancy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collected from 1997 to 2007.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Firstly,the tertiary industr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sumer for producer services.Secondly,there is an uptrend of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to producer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te input structure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manufacturing.Thirdly,the influence that manufacturing pull the producer service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unction that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manufacturing.Finall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significant in China,but the relevancy level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still low.The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related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