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经济增长经验显示,劳动力因素和资本因素对深圳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近十年来,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明显。本文运用ARIMA模型预测深圳经济中长期增长速度将逐年放缓。应当围绕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合作和人才结构调整,应对可能放缓的经济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谢文静 《特区经济》2008,(11):43-44
外来劳动力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GDP总量的增加与劳动力数量并非同步增加"。这是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果。重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开发,以提高外来劳动力的质量和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力,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深圳外来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以此论证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以及对提高外来劳动力质量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4.
劳动质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黄清龙引言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总量的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发生作用能影响增长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劳动投入量、资本和技术进步。单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数量上的增加而使经济增长,这即...  相似文献   

5.
王静 《魅力中国》2010,(6):346-34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为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增加和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同时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影响力弱,劳动和资本影响力严重不平衡。中国想在未来保持较快的增长率必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7.
<正>一、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已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路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概括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4大因素是:要素禀赋(主要有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初始状态、配置效率及动态变迁,经济制度变革所导致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化水平、外来资本的投向,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不过,不同学者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源泉有不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一般劳动力,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搞好分配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分配方式直接关系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将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的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各地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均有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知识技术的产出贡献度差异较大,京津的科技贡献度较大,冀、鲁、辽三地的科技利用度不足。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认为在环渤海区域发展中应根据各地的优势采取分工合作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