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安虹 《辽宁经济》2010,(2):94-94
一、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在基础开挖前,先定位做好导墙,用特制的成槽机械,在泥浆护壁的作用下,沿导墙开挖。每次开挖一幅墙长度为4—6米,直至开挖到设计深度,然后清除槽段内沉淀的沉渣,将绑扎好的钢筋笼放入充满泥浆的槽段内,用两根导管向槽段内浇筑混凝土,同时慢慢提升导管,直至使混凝土充满整个槽段。筑成一段钢筋混凝土墙段,最后将若干钢筋混凝土墙段连接成整体,形成一条连续的地下墙壁。  相似文献   

2.
<正>一、地下连续墙的特点地下连续墙施工是深基础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施工方法:在拟建地下建筑的地面上,用专门的成槽机械沿着设计部位,在泥浆护壁的条件下,分段开挖一段狭长的深槽.在槽内沉放钢筋笼并浇灌水下混凝上,筑成一段钢筋混凝土墙幅,通过特殊方法接头,将若干幅墙连接成整体。形成一条连续的钢筋混凝十墙体,可作为地下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外墙,又可作为深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起支挡水土压力、承重与截水防渗之用。(1)地下连续墙的优点:①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整体性好,安全可靠,而且连续施工能承受较大的水、土压力。②在城市密集建筑群中施工时,对邻近建筑和地下设施影响很小,能贴近已建的建筑物施工,最小距离可控制在1m左右。③施工时振动小,噪音低,对邻近地基扰动少。实践证明只要选用合适的挖槽方法和合理的施工工艺。并在以后的开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就不会对周围地基产生影响。④可用于逆作法施工,使逆作法成为更合理、有效和可靠的方法。⑤使临时挡土结构与永久性承重结构相结合,共同作用承担全部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某标段地连墙工程为背景,针对富含多层承压水厚砂层中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因关键技术控制不当,导致地连墙垂直度超标、塌孔、侵限、露筋、渗漏等质量风险问题,对交通枢纽部分地连墙施工关键技术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类似地层地连墙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邸洪涛 《魅力中国》2011,(21):503-503
防渗墙施工技术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如深层搅拌桩连续造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薄防渗墙施工技术;防渗墙施工关键性技术;锯槽法成墙工艺与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这些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建筑物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取得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许多新建以及在建工程的基坑面积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地下建筑面积超过数万平方米并且带有几层地下室的工程也越来越普遍,深基坑工程呈现出了面积大、开挖深、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等的特点。然而,很多时候却存在施工场地狭小、建筑物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等问题。解决工程的地下施工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军 《辽宁经济》2010,(9):94-94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运行是现代化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分布广泛的城市地下管线犹如人体的血管,承担着重要的城市功能,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只有尽快、全面、系统地掌握地下管线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建明 《魅力中国》2013,(26):321-321
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也是抗震、防灾和防止城市建设发生管线事故的需要。建设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也就成为所有城市保护自己“生命线”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8.
顶管施工受工程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及复杂地下管线等情况的影响较大,本文作者以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为例,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从监理的角度介绍了顶管施工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李超 《科技和产业》2022,22(10):351-356
对城市地铁车站、地下管廊等采用内支撑支护的基坑石方开挖,以解决基坑石方爆破施工中扬尘和噪声、爆破时产生的飞石问题。在钢筋混凝土支撑横梁上放置U型槽,铺设带滚轮的模块式可移动的钢盖板,实现对基坑内爆破区域的有效覆盖,形成相对密闭的施工空间,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达到安全可靠、环境整洁、绿色文明施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功能配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线将大面积的面临改造,如何在老城区克服施工作业面狭窄、对市民生产生活影响大等不利因素,高效、有序、合理地进行地下管线综合改造,是摆在城建事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希望通过对本次二条巷地下管线综合改造工程的经验和不足的总结,能够对此问题有所启发,为管线改造的同步实施,避免道路反复开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施工案例。  相似文献   

11.
李洋溢  袁通  秦鲜卓 《科技和产业》2021,21(11):326-332
受地形地质条件、工程经济以及勘察深度等因素的制约,山岭重丘区隧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良地质灾害的影响.为解决隧道穿越洞口浅埋段滑坡体的施工安全问题,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永乐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针对其地形地质条件及滑坡体情况,结合洞内变形与滑坡体变形相互作用机理,对隧道穿越洞口浅埋段滑坡体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洞外加固处治+洞内严格控制沉降"的综合处治方案.实践结果表明,本隧道工程穿越洞口浅层滑坡体的施工过程安全顺利,采取的施工控制措施方案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童康益  付栋 《科技和产业》2021,21(10):367-374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表以下70 m区间普遍为第四纪软弱黏性土沉积.而在这一深度范围,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又相对集中,工程建设施工容易引发地质灾害,从而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非常必要.结合上海城区某电力隧道和管线工程项目特点,分析拟建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拟建工程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边坡失稳、地基变形、水土突涌、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问题,并进行危险性评价分析,提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避免本建设项目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设施分类一体化和数据表达一体化两方面实现地上地下设施数据一体化,进而为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消除部分障碍。在已有地上地下设施分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对地上地下设施分类进行了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从表达形式和分级控制两方面阐释如何实现设施数据表达的一体化。最终形成的设施数据一体化技术有效促进了地上地下的设施融合,为将地上地下设施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常会途经环境敏感区。利用事故树对环境敏感区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建立顶上事件及造成事故发生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树,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环境敏感区施工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事故树最小径集计算结果可知,施工资质和施工顺序这两个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最大,表明施工资质不符和施工顺序有误对于事故发生占首要地位,因此应将这两项基本因素作为预防事故发生着重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挖掘作业是工程施工现场最常见的作业活动之一,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土方坍塌、地下管线电缆挖破等事故事件较多,特别是油气生产场所,潜在的风险更大。本文针对挖掘作业现场施工造成地下管线、电缆等设施被挖断破坏等这类常见问题,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列精细化的现场管理措施,达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消除地下设施被挖断的风险,为工程施工的挖掘作业管理提供管理借鉴,也对其他高危作业安全管理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因其便捷性、隐蔽性、高效性和互动性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反腐败形式,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法治建设三个方面来确保网络反腐的有序高效。  相似文献   

17.
邓伟 《科技和产业》2021,21(6):189-196
为加强高校校园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出现校园建设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脱节、发展理念与前沿技术脱节、规划方案与建设实施脱节、"千校一面"等问题,提出引入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来指导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为例,提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思路、编制方法和要领,通过文字、表格、图示等表达方式,按照控制性、引导性、示范性的不同强度将校园总体规划方案落实到建筑景观、低碳交通、绿色校园、海绵校园、地下空间、综合能源、智慧校园等各环节,确保校园建设充分服务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地雷达具有便捷、高分辨率等优点,为避免某接收沉井在下沉过程引起地面塌陷灾害,采用探地雷达对沉井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区进行探测,查明沉井施工可能影响的沉降范围及地层脱空情况。通过在介绍探地雷达基本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温州市瓯江路接收沉井的工程地质资料和雷达检测数据,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类型、范围。实践证明探地雷达可以准确定位地面沉降范围、分辨不密实体以及地层脱空等地质灾害,为工程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