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都规定企业吸收合并时。可按照一定条件,分别采用公允价值(交易价格、协议价格)或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或入账价值。但税务上与会计上适用公允价值或原账面价值的条件呈交错状态,导致在不同条件下购买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暂时性差异。并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纳税调整以及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转回。本文以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分析研究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购买方的税务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简称“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合并业务会导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入账从而导致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原则其一,合并方在合并中确认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账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其二,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负债应维持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不变。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相似文献   

4.
一、所得税对商誉计量的影响 在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情况下才会涉及所得税对商誉计量的影响。这是因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造成合并中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  相似文献   

5.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及其相关变化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1.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及影响。目前我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条例规定》要求:集团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合并财务报表中按子公司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并且将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长期投资的成本的差额计人“合并价差”。这样一来,对合并财务报表产生一定影响,这是由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不同造成的。就合并资产负债表而言,  相似文献   

6.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首先应区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规定采用权益结合法,相关资产和负债按照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入账,  相似文献   

7.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的主要差异 一是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差异。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须经过税务主管部门核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只承认坏账准备可在税前扣除,并规定了5‰的扣除限额,对其余准备不予承认。金融资产计量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上将取得时的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应计入资产成本,会计上将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其账面价值;税法规定不确认持有期的公允价值变动,即不得调整计税基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8.
潘春明 《电子财会》2009,(11):46-48,53
企业按规定根据评估确认价值调账以后,由于税法上不认可评估增值收益和评估减值损失,导致调账后被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文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有关所得税文件的规范,分析研究新税法、新准则下评估调账及相关所得税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吸收合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规定,由此,吸收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介绍了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吸收合并的处理规范,分析了相关资产、负债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白露珍 《财会月刊》2011,(13):57-58
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吸收合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规定,由此,吸收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介绍了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吸收合并的处理规范,分析了相关资产、负债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要点 首先,确定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实质是一项“交易”。作为购买交易中取得的资产、承担的负债或取得的股权,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不应该用账面价值计量。取得可辨认净资产或股权的具体方法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情况下,购买方需要将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控股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应当在购买日按所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以确认取得的被购买方的股权份额。  相似文献   

12.
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多数情况下股权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相等。为了做好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计算所得税时需要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另一方面对于因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暂时性差异的.还应按规定确认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以新税制、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分析研究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差异的所得税处理及相应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商誉计量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得税对商誉计量的影响在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情况下才会涉及所得税对商誉计量的影响。这是因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造成合并中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一)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由于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方式,在企业合并后被并企业或原企业不复存在,企业合并仅涉及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即相当于投资处理与合并财务报表处理一步完成。(1)确认与计量步骤:第一,取得被并企业的资产、承担负债。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按合并日被并方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量;作为合并方为支付合并成本所付出的资产、承担的负债或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合并方也按账面价值记录;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与所支付的合并对价之间如有正差额,应调增资本公积,如有负差额,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控股合并中,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控股合并业务的相关规范不同,致使合并业务中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有时会产生差异,文章对此差异作出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6.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净资产账面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三条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合并准则第六条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简称"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合并业务会导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非同一控制  相似文献   

18.
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划分标准不同导致企业合并过程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计税基础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会涉及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文章从税法对企业合并所得税处理的规定出发,分别探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戴华 《财会通讯》2007,(4):46-47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分为企业合并取得和非合并取得。企业合并又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或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投资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即以付出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20.
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规定存在差异,由此产生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并导致一系列的纳税调整和递延所得税的核算。一、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差异1.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下简称《准则》)规定:①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以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负债,并在相关负债结算前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和结算日对负债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