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理论,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衡量指标,选取青海省2008年-2021年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演进趋势不明显,其中科技创新是掣肘二者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青海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现状,给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和建议,对于青海省的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科技军民融合是引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布局发展先发优势技术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然需求。方法/过程根据军民融合的特性,梳理了科技军民融合平台构建的三个着力点,其分别是军民科技融合工作格局的顶层设计、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环境的系统优化、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要素的服务供给。结果/结论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平台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率先设立省级军民科技政策协调委员会与军民科技融合理事会、大力打造“军政产学研金”融合的平台、创新科技军民融合资源要素供给制,以此为承载和推动四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3.
物质变换视域下的绿色科技——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文明运用日益完善的工具技术系统以提高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效率,在满足长期制约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抗。推进人类文明的自觉发展需要考察工业文明科学认知目标与技术应用指向所具有内在矛盾性、科学技术社会目的与社会控制出现的偏差、符号化消费的恶性膨胀与人类合理需求背离的内外部原因。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吸收现有技术的合理因素,推进物质变换中的科技创新与突破,形成与自然相融合、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绿色科技。  相似文献   

4.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文化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经验材料和数据分析,阐明了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现实际遇,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培育产业"新市场",激发产业"新动力",发展产业"新业态",优化既有融合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我国科技投入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浙江的做法就是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通过组织方式创新来分担和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对地方科技创新应当分类引导,突出重点;中央科技资源推动区域发展的落脚点应放在当地科技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上;重点支持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我国科技投入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浙江的做法就是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通过组织方式创新来分担和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对地方科技创新应当分类引导,突出重点;中央科技资源推动区域发展的落脚点应放在当地科技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上;重点支持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义乌“信息光电”产业视角,以技术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模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技术传播与转化、产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数字化改革应用等方面的赋能路径,推进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8.
大科学时代,科技权力与政治权力日益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刻和显著的两大权力系统。一方面,科技权力不仅作为生产力的手段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推动着政治权力的变革和完善。另一方面,政治权力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科技权力的发展速度,规定和引导着科技权力的发展方向。认清科技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二元互动关系,无论对于我国科技权力的发展还是政治权力的进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新的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人类社会依次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演进过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经济是主导;并着重从世界科技中心变迁与经济重心转移的历史发展上揭示了教育、科技、经济日益呈现三位一体的融合趋势,并阐述了科教兴国是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取向,而创新体系则是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传统文化产业得以更新并产生新形态.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需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联合创建促进科技和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提升文化新业态的核心竞争力等举措.  相似文献   

11.
提高国家软实力需要注重科技文化的建设。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和发展表现为在历史、当今与未来三维视域互动中的有形资产(科学理论、科技成果等)向无形资产(科学精神、软实力等)转化,无形资产又推动有形资产发展的过程。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需要将科技的创新与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传统科技文化的转型,长远来看,需要增强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科技文化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复杂性、满足需要的间接性与迫切性等特点,构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社会动力系统。必须分析社会需要,以建构这种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化以满足人类整体的长远需要为导向,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功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由传统的色键抠像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现场视频与计算机影像相融合形成新的视频图像,是对传统的电视演播室技术的重大变革。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关键在于如何产生虚拟背景并将其与前景相融合。随着虚拟演播室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它在提高人类文化交流的效果、拓展交流的空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产业融合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 ,它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 ,将丰富和冲击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对产业融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 ,并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体制创新行为。本文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别从政府政策制度创新、金融体制创新、科技银行运营模式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很弱。虽然政府通过建立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创新工程、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等组织方式,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整体效果不明显。科技与经济融合度难以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科技资源管理体制以及一些具体组织方式都紧密相关。陕西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根据各地情况和特点,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应当分类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前提;新增科技投入应致力于引导存量科技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兴起促使了科技孵化器向虚拟科技孵化器的转化,而面临多数在孵企业存在的资金困境,如何实现风险投资与虚拟科技孵化器的融合以弥补资金缺口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在论述虚拟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动因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两者的融合障碍,并最终提出了两者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理念相互碰撞与融合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表明了各门学问之间有着内在统一的发展规律。科学与艺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二者的结合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解并处理好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加长远的影响与帮助,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古代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粗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人的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二者经济发展状况、阶级结构和政体形式各具特色。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二者的交往与交流、碰撞与融合既推进了两类民族自身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