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社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矿业资源开发企业的绩效评价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这一方面,而是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以此作为衡量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本文基于"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模式理论,以新疆某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业绩评价模式的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分析了矿业资源开发企业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大型工程项目,提出了以"三重盈余"来衡量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模式,同时分析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我国大型工程项目的业绩评价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这些研究可能忽略了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如盈余管理。本文认为无论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堑壕机制还是替代机制的角度来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时都必须考虑盈余管理,也就是说要综合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杜敬毅  朱保成 《价值工程》2006,25(1):99-103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回顾了其历史演进过程;并在对主要业绩评价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目前仍应以财务评价模式为主体,但应引入现金流量评价指标予以补充和完善,从而真正为投资者发现盈余操纵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评价适应资本、商品、劳动力市场内在需求而形成了财务、竞争力、业绩三种模式。从功能结构、作用方式与具体内容等方面比较了三种企业评价模式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根据人、财、物、信息由"四流分立"逐渐"四流合一"的趋势,对企业评价模式变革方向与目标发表了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导致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失真。试图寻找可以修正现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方法,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更能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结果表明,每股收益与每股经营净现金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明南京高科确实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存在。  相似文献   

7.
管理者的收益观念直接产生了"三盈模式"--企业盈利实现模式、盈余管理模式和盈余分配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对收益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盈余管理模式影响着盈余质量,盈分模式完成了企业收益的流转和扩大再生产.收益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形态发展及相应的管理模式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并构成了企业以收益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以2018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推开为准自然实验事件,以前期未试点城市辖区内的资源型和重污染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离任审计政策下企业盈余管理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离任审计推开后,资源型和重污染型企业主要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销售操纵调增业绩,由于环保投入的增加,企业费用操纵反而减少,产品成本操纵则因其短期内加大环保成本而没有显著变化。进一步检验发现,尽管资源型和重污染型企业采用盈余管理调增业绩,但事实上它们的真实业绩并未受到离任审计的显著影响。此外,较高的融资约束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均会加剧离任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衡量企业绩效不仅仅看它经济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应该评价企业所实现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这种情况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它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近些年,随着我国电力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与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兰  刘跃 《价值工程》2005,24(8):103-106
目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因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而大大降低。本文从经营业绩评价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及在经营业绩评价中出现盈余管理的动因,并提出了促进由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转换,增加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预先处理的深度和广度,调整评价指标的选择等,约束经营业绩评价中盈余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证企业业绩评价应当遵循的盈利、风险与发展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的三维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与研发支出因子来构建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法检验了业绩指数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证实基于三维的业绩指数与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屈文彬  郭强 《会计之友》2007,(36):34-3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数额巨大,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显著.2006年2月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开来,对于研究费用采取费用化的方法,而对开发费用,采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模式.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将导致企业的管理层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分析了资本化、费用化、有条件资本化这三种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及三种方式下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论述了社会绩效、环境绩效和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财务业绩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财务业绩评价基础上,应增加社会绩效、环境绩效和公司治理指标,设计了盈余质量系数对企业的净利润进行修正,以克服企业利润操纵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使财务业绩的评价更具客观性;提出了通过行业效率评价来解决行业差异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屈文彬  郭强 《会计之友》2007,(12X):34-3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数额巨大,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显著。2006年2月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开来,对于研究费用采取费用化的方法,而对开发费用。采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模式。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将导致企业的管理层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分析了资本化、费用化、有条件资本化这三种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及三种方式下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业绩评价是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比照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判断的活动。以评价指标为划分标准,目前业绩评价系统一般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笔者认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模式,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根据其特点选取影响企业目标的关键因素,修正性地引进相关定性与定量因素,对经营者业绩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6.
臧秀清  刘筠童 《价值工程》2007,26(2):157-159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历来被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然而由于我国众多上市公司存在着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行为,使得以净利润为核心的财务评价指标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情况。由此,基于现金流的盈余质量分析孕育而生。文中从现金流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正确认识企业盈余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业绩预告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未披露的公司;强制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自愿披露的公司;且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前预期到了盈余管理后的盈利状况,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或"迎合"业绩预告制度.研究还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差与负债高的公司更可能从事盈余管理.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为提高业绩预告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业绩预告制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每股盈余等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因为这些指标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对外披露的限制太多,同时,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由此,经济增加值指标(EVA)出现了。与大多数其他绩效评价指标的不同之处在于,EVA考虑了带给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正> 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资产经营、财务效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效果进行的综合评判,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多年来,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一直以会计净利润指标为主,包括投资报酬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盈余等。这些评价指标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是因为:(1)这些财务指标受对外披露的限制太多。(2)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它使得企业经营者形成权益资本是"免费"的错觉。(3)容易导致管理层行为短期化。(4)存在盈余操纵的空间。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项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来源,同样也具有成本。不确认、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也可能造成企业的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或追求短期利润。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公司开发出的"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业绩评价系统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消除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传遍全球。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19年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借壳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以扣非净利润作为承诺条款的业绩补偿承诺对标的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扣非净利润作为盈利目标的标的企业在承诺期内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其中业绩完成率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之间呈倒U型关系,高管控制能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标的企业在承诺期内可以通过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调高公司的核心业绩水平;当以扣非净利润作为业绩承诺项目时,承诺期内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既可以拓展业绩补偿承诺经济后果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能够为监管机构规范重大资产重组中的业绩承诺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